首页>>宠物百科

青蛙和牛蛙有什么区别?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牛蛙子变蝌蚪看不到为什么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青蛙和牛蛙有什么区别?(青蛙和牛蛙一样吗)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青蛙和牛蛙有什么区别?

一、形态特征不同 1、牛蛙:成体体长一般在70-170毫米间,最大可在200毫米以上,是现生最大的蛙类之一。皮肤通常光滑,无背侧褶,吻部宽圆。雌性的鼓膜约与眼等大,雄性的则明显大于眼。 2、青蛙: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3、田鸡:雄蛙体长25~27mm,雌蛙体长29~34mm,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缘,鼓膜略大于第三指吸盘,距眼较近,无犁骨齿。 二、栖息环境不同 1、牛蛙:小型湖泊,永久性池塘。湖泊、池塘内生长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浅水区,沿岸被灌木遮蔽。 2、青蛙:由于皮肤*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3、田鸡:生活于海拔900m以下稻田、沟渠、池塘、水库、沼泽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栖息地随觅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时期而改变。 三、分布范围不同 1、牛蛙:四川、重庆、广西、湖南、新疆、云南、浙江、福建等。 2、青蛙:世界各大洲的水域、湿地等地区。 3、田鸡: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香港等地均有分布,国外还见于缅甸、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

青蛙和牛蛙有什么区别?

牛蛙蝌蚪**后太小了是怎么回事

牛蛙蝌蚪培育


一、蝌蚪的习性 牛蛙蝌蚪的成长过程,不仅是体重的增加过程,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后达到能够适应水陆两栖的生活习性。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全长5~6.3毫米。鼻位于头之前端,头部腹面有一对马蹄形的吸盘,口位于盘的上方,头部的两侧各有3对羽状外鳃,体腹部有长形卵黄。此时的蝌蚪游泳能力弱,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其营养来源于卵黄。孵出后3~4天,卵黄逐渐消失,右外鳃退化,右边鳃孔被皮质鳃盖封闭。1天之后左鳃退化,但在左侧留出一小喷水孔,此孔一直延续到前肢伸出后才闭塞。肠道及*门形成,可以摄食一些微食的是浮游植物,如黄藻门、蓝藻门、*藻门的一些藻类,大量摄食的是绿藻门及硅藻门的浮游植物。当全长达1.5厘米时,可摄食轮虫,达4.0厘米时,可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饲养25~27天后,蝌蚪全长4厘米左右,此时尾鳍基部两侧开始出现白色突起,以后逐渐伸长,出现关节,末端形成趾,发育成完整的后肢。此时,蝌蚪的觅食**和消化系统都在发生变化,上、下颌骨的增长使口显著增大,消化道缩短,开始适应由水生到水陆两栖的生活。而在此**过程中,蝌蚪的消化系统既不能再适应水中觅食,也不能适应陆地捕食昆虫,只能依靠吸收其尾部作为营养。此时蝌蚪的前肢也随着长出,口裂逐渐加深,鼓膜形成,舌也发达长成,呼吸**也因鳃的退化而借肺呼吸,最后变成幼蛙。刚**幼蛙的体重,约为蝌蚪重量的一半左右。从孵化至**成幼蛙的时间,约为70天左右,慢者历经4个月尚未出现后肢。 牛蛙蝌蚪的食物属于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类型,其食性与消化道的长度变化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二、蝌蚪的培育与管理 用于蝌蚪培育的池子,可用水泥池和土池,也可用网箱。蝌蚪培育池的面积大小不一,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几十平方米,或更大。池子的深度50~100厘米均可,一个养蛙场,在修建蝌蚪培育池时,最好是建成规格不一的配套系列,以便分批容纳不同时期的蝌蚪。蝌蚪培育池要有进出水设施和拦设,做到排灌自如。投喂人工饲料的蝌蚪培育池,要设置饲料台。饲料台置于水下10~20厘米处。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适应能力很差,游泳能力很弱,环境因素的轻微变化,都将会造成其死亡,所以应继续留在原来的孵化池中培育。蝌蚪刚开始脱膜,就应着手培肥孵化池的水质,逐渐少量地向池中投放施腐熟的有机肥,使池水稍微变色。脱膜3~4天后,蝌蚪开始摄食。前期蝌蚪的食物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主,也可投喂人工饲料,如糠饼、棉菜饼、豆渣、鱼粉等。应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污染老化。经过20天左右培育后,蝌蚪已长到2~3厘米,应及时将蝌蚪分稀疏养或出售。分稀的密度为:全长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养800~1000尾;全长3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密度可减少到250~300尾。若有足够的蝌蚪池面积,密度可尽量放稀。分池时,蝌蚪要带水转运,轻取轻放,防止受伤。 分稀后的蝌蚪,以大池培育为佳。要培肥水质,提高水位,水深应保持在80~100厘米左右。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分稀一次,保持每平方米30~50尾。适当施肥,每天投饵,这样培养出来的蝌蚪质好个大,个体重可达50克以上。经50天左右开始**成幼蛙。 蝌蚪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幼蛙的个体大小和成活率。大蝌蚪可达50克以上,刚**成幼蛙体重就有20~30克;而饲养不善的蝌蚪10克左右就开始**,**的幼蛙只有4~ 5克,成活率很低。大规格的蝌蚪**后的幼蛙,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都很强,易于驯食,故幼蛙的成活率很高,生长速度也很快。所以说,培养大规格蝌蚪,是牛蛙养殖技术的重要一环。 当年不能**或**较迟的蝌蚪,尤其是7月以后产卵孵出的蝌蚪,应该密集饲养,控制投饵,使之不能当年**。待第二年开春后,迅速分稀饲养,加强培育,同样可以达到大规格的要求。因为晚期蝌蚪和**较迟的蝌蚪,当年变在幼蛙后,只经很短时间的饲养,便进入越冬期,体内没有营养积累,很难经受数月之久的越冬,其成活率很低,而蝌蚪能耐低温,自然越冬比幼蛙安全得多。

牛蛙蝌蚪大面死亡是怎么办,太多无?

如果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去咨询一下技术员,那找一个技术员帮你到那里去看一看,恐怕要检查一下你这个蝌蚪到底是生了什么病呢?我们就这样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啊。

牛蛙怎么养殖

养殖牛蛙等水产出来要管理好以外,还要注意平时的维护,尽量减少药物给牛蛙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使用一些无副作用的水产生物菌种进行调节使用,益加益水产em菌种具有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病害,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作用。以下是养殖牛蛙的细节。
牛蛙的饲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段进行:
一、蝌蚪的管理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为幼蛙之前以
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二、幼蛙的管理
幼蛙指刚**完成未达性成熟的小蛙。

**的幼蛙,只吃活动物,故必须投入活饵料,并逐渐训练吃死饵。1月龄的幼蛙投喂的活饵与死饵之比为2∶1;1.5月龄幼蛙为1∶1;3月龄可全部投喂死
饵。死饵的大小以幼蛙一口能吞下为宜,如太大,幼蛙一口难以吞咽,则可能相互争夺,耗费吃饵时间和能量,对幼蛙生长发育不利。
投饵量以上次投入的饵量吃完为宜,要酌情掌握。一般来说,随着幼蛙的生长,水温的提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通常日投饵量为幼蛙体重的5%~10%。

喂活饵与死饵的种类,要根据各地养殖饵料的状况、饵料资源情况及季节而定,应做到既能满足幼蛙生长发育所需,力求饵料多样化、营养丰富而又价格低廉。从目
前来看,要供应大批量的幼蛙饵料,其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大力开展蚯蚓与蜗牛、蝇蛆的人工养殖;就近购买屠宰场、食品厂的下脚料;生产或购买人工配合饵料;使
用黑光灯诱集昆虫等。
幼蛙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多与蝌蚪的管理类似。
1.控制水温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如水温高于35℃,则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部分换水,加盖凉棚等。
2.控制水质
最适宜的pH值为6~8。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及腐烂的植物、浮膜等异物。如水质污染则要换水或消毒,以保持清洁。幼蛙因主要以肺呼吸,故对水质,尤其是水中氧气含量的要求不如蝌蚪严格,但仍不可忽视。
3.要经常保持陆地潮湿,种植作物或建棚以避强光强射
4.及时分类、分池管理:幼蛙生长发育快,而个体差异大
为更科学地饲养管理,避免大幼蛙吃小幼蛙,每养殖一段时间后要依个体大小用分蛙器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的幼蛙(指**完成后开始计算的日龄),每平方米约10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约70只左右。
5.经常做好病虫害和天敌的防治工作
例如,老鼠是幼蛙的一大天敌。有的幼蛙养殖池(30平方米),1周内平均每天被老鼠咬死吃掉40多只,最多的1夜咬死110多只。
6.做好幼蛙的越冬管理工作
在水温降至6℃、气温10℃左右时,幼蛙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前后要做好幼蛙的冬季管理工作。
(1)**冬眠的准备与管理:幼蛙常潜伏于离冻层30~40厘米处潮湿的池边洞*、树根空隙处越冬。根据这一习性,入冬前人为地给幼蛙提供越冬条件,创造一些越冬方法:
①洞*越冬:在幼蛙四周挖掘松土,并在向阳避风、离水面20厘米的地方挖几个直径13厘米、深1米的洞*,洞*要保持湿润,但能不让池水淹没洞*。幼蛙在入冬前会自动钻入洞*越冬。

塑料棚越冬:在原幼蛙池离水面30厘米高处,悬盖塑料薄膜保护牛蛙越冬。也可在池上用竹木或钢筋搭成拱形或人形的棚,棚顶距地面约2米,上盖二层塑料薄
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温罩,周围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最好再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坏。如外界气温降至0℃以下时,薄膜上可再盖一层稻草帘。
晴天则掀开草帘以使阳光射入增温,使越冬池保持在10℃以上,开春气温上升,则逐渐揭开塑膜,使空气流通,不致过热。
③草棚越冬:在幼蛙池的东北面堆一土丘挡北风,离水面30厘米处架一大草棚,草棚四周与池边紧相贴,在池的东北深处放置几个瓦筒,供牛蛙群集于其中越冬。在整个越冬期间,水温可保持10℃左右,经4个月的越冬,牛蛙生长良好。
④草堆越冬:在养殖池向阳背风方向,堆一草堆,或先铺松土50厘米厚,上盖草堆,保持湿润,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当气温下降时,牛蛙均能自行钻入草堆中越冬。如遇特殊寒冷天气,则可加盖更厚的草堆,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温。

缸桶越冬:当少量养殖牛蛙时,也可将牛蛙置于缸、桶内越冬。具体做法是:先在缸内或桶内装些泥土,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馒头形。在低凹的四周适当放水,使
高处土湿润,四周存有少量积水。牛蛙放入缸、桶中后,上盖水草或草皮,缸口盖以草帘或麻袋、棉絮,以防蛙外逃。缸、桶四周堆草保温。如缸、桶内气温过低,
则可在缸、桶内安1灯加温,或用塑料桶灌热水置于其内适当加温。
(2)加深水层越冬:入冬前,将幼蛙池的水位加深至1米,由于蛙池底下原有30~50厘米厚的污泥,牛蛙会自行钻入污泥。污泥一则具保温性能,二则因发酵放热,可使水温升高2℃。这样,牛蛙也能在深水污泥内安全越冬。
(3)其他越冬法:只要在冬季提供6~12℃(水温或气温)、潮湿、有一定氧气(包含于空气或水中)无敌害的环境,幼蛙就能安全越冬。其他方法很多,如在室内砖池内、温泉水中、循环温流水中越冬等。

越冬过程中,幼蛙不吃不动、闭目缓慢进行肺呼吸,甚至在低温的水中仅以皮肤进行低水平的气体交换。如环境温度升高至10℃以上,幼蛙又能苏醒,呼吸加强,
开始活动,甚至摄食,此时宜供应一些饵料或设法降温,使之再度进入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幼蛙,其环境宜保持安静,尤其要防止敌害,如老鼠的为害,因此时的
幼蛙完全无抵御敌害的自卫能力。越冬期间要常检查越冬情况;如有死蛙要及时清除;如发现红腿病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以防止传染蔓延。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经1年养殖后达性成熟即为成蛙。成蛙最小体长11厘米左右,体重为200克左右。
成蛙的管理与幼蛙基本相同,但成蛙的活动能力强,善跳跃,故应注意围墙的维修、防止外逃。成蛙摄食多,排遗、排汇的废物多,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洁不被污染。夏天最好每天换水,换水量为1/2,温差不得超过2℃。成蛙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40只。
四、亲蛙的饲养管理
亲蛙是选留作为繁殖、育种、已生长2~3年的成蛙。一般体重在500克左右。
亲蛙摄食最大,营养更充分满足生长繁殖所需,一般每只每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饵料种类宜多,营养全面,其中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亲蛙在**时摄食量减少,抱对、产卵、排精时基本停食,之后摄食量大增,要根据以上情况酌情增减投饵量。
一般每天傍晚投饵1次,也要定点、定时,要经常清理投饵台,以保持清洁卫生。
亲蛙池不仅是亲蛙摄食、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是产卵、排清的场所,在不搞人工孵化的情况下,还是卵孵化的场所。因此,管理工作要求水平高,周围环境条件既要适合于亲蛙,还要适合于卵的受精及卵的孵化。
1.最适水温宜控制在25~27℃,适宜水温为23~30℃。否则,将不利于亲蛙生长发育与繁殖。
2.环境当保持安静,切忌人声嘈杂。
3.池水水位保持在15~40厘米,其深度与保持适宜的水温有关。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优良,其溶氧量、盐度、pH值、生物组成等要适于卵受精及卵的孵化(具体内容见第二章生态部分)。因池水浅,水温易变,要特别提防酷暑水温过高对卵的危害。
4.亲蛙的养殖密度必须大大减小,一般每平方米为1~2只。否则,对生殖极为不利。
5.亲蛙产卵后,一般都应及时(几小时内)将卵细心用盆托出(不要颠倒卵的上下位置,不应搅动卵块)。轻轻放入孵化池(箱)内单独孵化,以加强管理和保护,提高孵化率。
6.要谨防各种天敌捕食抱对的亲蛙及产下的卵。因抱对中的亲蛙处于生殖兴奋状态,对天敌入侵反应不灵敏,行动也不方便,御敌能力大为降低;而蛙卵更易为鱼类、其他蛙类等动物吞食。
7.特别要重视做好亲蛙的越冬工作(方法类似成蛙),如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同等数量的幼蛙和成蛙。

如何养殖牛蛙?

养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关于生物的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忙?

1 通过空气,一个传染源呼出带有病菌的空气,然后通过空气传播,然后给一个易感人群呼入,然后导致传播。还有很多传播,比如接触啊之类的,不具体说了。
2 首先排除细胞,到达组织液,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运输到肾小体,通过毛细血管壁通过选择透过,进入尿道形成原尿,最终形成终尿储存在膀胱。后面就不用说了八……
3 缺I。

牛蛙养殖常见疾病防治

红腿病1、病症: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3、危害: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宁波等沿海地区发病较高,如是干法越冬,则在越冬期间也发生该病。红腿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间,高者可达80%以上。4、防治方法:(1)定期换水,使池水保持清洁。(2)适当控制放养密度,随着牛蛙的生长,应根据池大小、水温高低和牛蛙规格及时分养,调整放养密度。(3)水体用3ppm的高锰酸钾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4)在蛙饲料中拌入“蛙病宁”、“SMZ”等药物投喂,对病蛙有较好的疗效。

(二)烂皮病1、病症: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时尚能行动,重症时则拒食不动,直至死亡。牛蛙病后至死亡时间根据蛙体大小而长短不一,一般4-15天,长者可达一月以上。2、病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不平衡。投喂的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2)外表受损,导致细菌及真菌的继发感染。(3)原发性细菌感染。醋酸钙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之一。3、危害:该病好发于150克以下的小蛙,刚完成**后的幼蛙发病率更高。时间一般为4-9月,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时间。有发病快、病期长的特点。发病率在20-50%之间,单纯以蚕蛹为饲料的养蛙地区发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时可达90%以上。4、防治方法:(1)在蝌蚪**前期进行强化培养,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钙、磷、碘等,不仅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而且可使**后的幼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2)定期换水,改善养殖环境,并对养殖场作定期药物消毒。消毒用药一般为高锰酸钾、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绿等。(3)在幼蛙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努力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多样化,使蛙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4)药物治疗。若以“蛙消安”4-5ppm对病蛙池泼洒消毒,用药两次,4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锰酸钾与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轻者恢复健康。

(三)暴发性出血败血症1、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3、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100%,危害极为严重。4、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四)肝炎(O氏病)1、病症: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一旦发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于草丛等*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粹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时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胆汁浓而成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2、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蛙池长期不清池,水质恶化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3、流行及危害: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对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为2-3天,死亡率极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区的近三百亩成蛙养殖池中,约有60%的蛙池发生了该病;1995年,广德邱村地区的600余亩蛙池,有70%以上的面积发病。两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间,危害极大。4、防治方法: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考采用以下措施:(1)牛蛙在放养前应对蛙池作彻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养过几年牛蛙的老池则更应做到这一点。(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管理,定期换水,使牛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蛙场及食场应经常用药物消毒,药物可选用“鱼虾宁”、“蛙消安”、“生石灰”等。(3)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应新鲜和多样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鱼、虾、河蚌以及其他动物均不能作为牛蛙的饲料。(4)在选购蛙种时,应极力避免将病蛙带入自己的养殖场中。牛蛙入池前应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5)养殖场中应备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消毒,并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6)牛蛙如出现病情,则应及时捞出病蛙和死蛙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泼洒消毒。(7)病蛙池用“蛙肝宁”拌饲投喂,结合消毒剂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该病。

(五)脑膜炎1、病症:病蛙肤色发黑,厌食,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2、病因:受细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脑膜败血黄杆菌。3、危害:该病最早在上海发现,1994、1995年间在嘉兴、湖州等相继发生。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传染性很强,发病时间一般在7-10月份,水温20℃以上。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因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温度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乡约400亩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该病,死亡在40-90%之间。4、防治方法:(1)对蛙池作定期药物消毒,定期换水。消毒用药可参考使用如“强力杀菌消毒剂”、“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剂”等。(2)在饲料中拌入“蛙病宁II号”药物,对该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3)SMZ、蛙病宁等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六)腹水病1、病症:蝌蚪腹部膨胀,严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见肠内充气明显,后肠近*门处时有结节状阻塞物,肝、胆等无明显变化。蝌蚪病后,活动明显减弱,食量减少。2、病因:引发该病的病原不详,在病蝌蚪的肝组织中分离不到细菌。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对象为蝌蚪,经调查比较,越冬后的上年秋季蝌蚪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年春季蝌蚪。该病多发于春夏季(4-8月),水温20℃以上,有很强的传染性,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盐、湖州等地的蝌蚪几乎同时发生该病,调查了湖州千金镇约160亩蝌蚪养殖池,其中发生腹水病的有110亩,发病率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间,高者达100%。4、防治方法:控制该病应以预防为主。(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养密度,及时换水,使水质保持清新。(2)不从发病地区引进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消毒。(3)饲料应当浸泡后投喂,保证饲料多样、适口和新鲜。(4)发病后,对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先锋霉素或PVP-碘投喂。

牛蛙蝌蚪越养越小,浮在水面上,很消瘦。要怎么办

蝌蚪要么是有母亲照顾,吃母亲的未受精卵,要么自己补食浮游生物,抓来养倒是很难存活,建议你现在去河边捞一个有青苔的石头,给它们放进去,有可能活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百科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青蛙和牛蛙有什么区别?

标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