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唯识论是什么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什么是唯识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唯识论是什么(唯识有哪些论)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唯识论是什么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佛法说不是这样的,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法就是要实证这点。这就是唯识观。
当然,这只是个粗略的线索,其内涵太深广了。

唯识论是什么

唯识学与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唯识学可以说是高等心理学,或称修行心理学,属于佛教性相二宗中的相宗,对众生的思维与意识过程有严密透彻的分类,分析和推理。唯识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指导现代心理学。
唯识学是佛教最艰深晦涩的法门,也是最能体现佛教原始教义的法门,可以说是佛学中的理论佛学(如同物理中的理论物理)。唯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于佛所说《解深密经》和弥勒菩萨所说《瑜伽(yu qie)师地论》。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大学主要修习的专业就是唯识学,带回中国的经典也主要是唯识学的经典。
唯识学主要研究“识”的分类、“识”的运作机制以及物质环境与“识”的交互作用。这里的“识”是广义的,大致可以理解成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直接和间接映射。因为佛教中的“识”包含多种组成部分,当然也包含我们常说的“意识”。通过唯识学,我们能较容易地理解佛教中最重要的“空”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性宗(比如禅宗)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唯识学之所以是佛教中最艰深晦涩的法门,有两点原因。其一,唯识学中的名相(即名词)非常多,《瑜伽师地论》中的名相就有六百六十个,这些名相都是用来描述众生“识”的本体(能缘*的心*)、客体(所缘的境)与作用(心能,直译为心的能力)的。这一点有点像康德的三大批判,完全是自创概念的堆砌与新的哲学体系的建立。其二,唯识学是逻辑性很强的辩证科学,要求修习的人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

唯识和中观都分别说了些什么?他们的争执点在哪里?

现在网上讲佛法的还是先别随便看,有很多都打着唯识或者如来藏啥啥的旗号,但讲的却是外道邪见。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可磨合的不同观点,但殊途同归,就像烧油车和电瓶车一样

想学的话建议先把格鲁派的四宗义学明白,里面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讲的很透彻,容易区分,沈阳北塔的云丹法师讲的不错。这个学明白了也就不会乱了,跟着其中某一条道走下去即可。

唯识论是什么

唯识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的客观存在,亦称“唯识无境”。 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 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 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 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 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扩展资料: 唯识是一个梵语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佛教唯识论如何理解?

佛教什么时候有唯识论了?? 你真正了解过佛家没有。我不是说那些善信去点香的那些佛哦。

唯识论是什么

唯识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的客观存在,亦称“唯识无境”。 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 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 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 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 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扩展资料: 唯识是一个梵语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心外无境,万法唯识是什么意思?

这是哲学的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因为有心,才有的外物,其实不然,外物与心是相互共存的,缺一不可,心是因为有了外物才显的,外物因为心才有了明相。万法唯识,就是说任何的法都是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本质是“空”,不可得。所以说万法的本质也是不可说的,说了就落的个假名假相而已。 唯心**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扩展资料分类: 主观唯心** 唯心**哲学的形式之一。主观唯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客观唯心** 客观唯心**是唯心**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唯心**

唯识和中观都分别说了些什么?他们的争执点在哪里?

现在网上讲佛法的还是先别随便看,有很多都打着唯识或者如来藏啥啥的旗号,但讲的却是外道邪见。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可磨合的不同观点,但殊途同归,就像烧油车和电瓶车一样

想学的话建议先把格鲁派的四宗义学明白,里面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讲的很透彻,容易区分,沈阳北塔的云丹法师讲的不错。这个学明白了也就不会乱了,跟着其中某一条道走下去即可。

什么叫唯识学?

通俗点的解释:
唯识——唯有识。
既世界一切物理与心理现象以及观察现象者,归根到底都是“识”的作用。唯识学就是讲解这个论点,以及指导修证的教义。
唯就是唯一、只有。
识又可分为八识……估计你自己能查找出来。
以上仅是个人意见,供参考。

唯识学与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唯识学可以说是高等心理学,或称修行心理学,属于佛教性相二宗中的相宗,对众生的思维与意识过程有严密透彻的分类,分析和推理。唯识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指导现代心理学。
唯识学是佛教最艰深晦涩的法门,也是最能体现佛教原始教义的法门,可以说是佛学中的理论佛学(如同物理中的理论物理)。唯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于佛所说《解深密经》和弥勒菩萨所说《瑜伽(yu qie)师地论》。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大学主要修习的专业就是唯识学,带回中国的经典也主要是唯识学的经典。
唯识学主要研究“识”的分类、“识”的运作机制以及物质环境与“识”的交互作用。这里的“识”是广义的,大致可以理解成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直接和间接映射。因为佛教中的“识”包含多种组成部分,当然也包含我们常说的“意识”。通过唯识学,我们能较容易地理解佛教中最重要的“空”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性宗(比如禅宗)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唯识学之所以是佛教中最艰深晦涩的法门,有两点原因。其一,唯识学中的名相(即名词)非常多,《瑜伽师地论》中的名相就有六百六十个,这些名相都是用来描述众生“识”的本体(能缘*的心*)、客体(所缘的境)与作用(心能,直译为心的能力)的。这一点有点像康德的三大批判,完全是自创概念的堆砌与新的哲学体系的建立。其二,唯识学是逻辑性很强的辩证科学,要求修习的人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唯识论是什么

标签:宠物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