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培根随笔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论美的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培根随笔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培根的性格特点)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培根随笔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培根随笔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培根随笔》   【作者】弗朗西斯·培根   【国别】英国   【主要人物性格】无   【主要情节】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论**、论求知、论美。   它只是议论性的随笔啊,不会有什么主要人物。不过附上这个,希望对你有用!1、《培根随笔》中《谈美》:这是一篇《论美》的文章,作者主要阐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短文笔墨不多,但却十分精彩,说理透彻,且语言优美。他在培根的随笔中颇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培根善于用诗话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的特点。 2、《培根随笔》中《论拖延》:作者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不要拖延时间而延误机会。文章论述层次清晰,表达手法多样,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体现了培根论说文的又一特点。 3、《培根随笔》中《谈读书》:这是培根谈论(读书的作用)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读书足以悦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并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求助 爱默生 《论美》全文的中文翻译

Beauty

论美


人有一个更崇高的需求,为自然所满足,即爱美。


古希腊人称世界为Kóouos,即“美”之意。此为万物之构形,或颇具塑造性的人眼所致;因此凡基本形体,如天空、高山、树木、动物,本身即令我们赏心悦目,其轮廓、色彩、运动与组合使我们感到欣喜。这似乎部分归功于眼睛本身。眼乃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以其构造加上光律的相互作用,使美景产生;任何东西无论特征如何,均构成一个色彩完美的整体,所以单个物体虽微不足道,但一经组合便呈现出丰满匀称的景色。眼睛既然最善于组合,光线亦最能描绘。再丑陋的东西,强有力的光亦会使之变得妩媚。它带给感官的**,它所具有的像空间和时间的那种无限性,使一切呈现欢乐色彩。即便尸体也有其美之处。不过,除大自然显现出的整体美外,几乎一切个体都悦人眼目,这已为我们不断模仿它们所证实,诸如橡树子,葡萄,松果,麦穗,蛋,许多鸟的翅膀和体型,狮爪,蛇,蝴蝶,海贝壳,火焰,云块,蓓蕾,叶子,许多如棕榈那种树的形状。


为细加思考,我们不妨把美一分为三:


一、首先,只需感知自然之形体,即是一种快乐。人颇离不开自然形体和运动的影响,以致它最低微的作用,似乎局限于实用和美观的范畴。人的身心为讨厌的工作或交往所累,而自然则有益健康,使其恢复正常。街上不乏烦扰和骗术,商人、律师将其摆脱,看见天空和树林,从而恢复本我。置身大自然永恒的静谧,他方发现自己。眼睛若要康健,似乎需有广阔视域。只要能极目远眺,我们便绝无困乏之时。


但在其余时候,自然则以其可爱令人惬意,而与消除疲乏无关。我从黎明到日出,站在房后的山顶上观赏壮丽的晨景,心情犹如天使的一般。那些细长的云块,像漂浮在泛着红光的大海里的鱼儿。站在地上,一如站在岸边,我遥望静静的海洋。它瞬息万变,我似乎参与其中;它富有生机的魔力,触及我身心,我感到生命扩张,与晨风一道飞舞。自然用几许廉价之物,即使我们有神圣之感!给我以健康之躯,明媚之日,我便觉得赫赫皇帝亦荒唐可笑。黎明是我的亚述[1];日落月出是我的帕福斯[2]和无法想象的仙境;明朗的中午将是我富有理智的英国;夜晚将是我充满神秘哲学和梦想的德国。


时值一月,昨日傍晚我见日落同样妩媚之极,只是每到下午我们的感觉没那么灵敏而已。西方云散,成粉红薄片,色调之柔和难以形容;空气充满生机,温和无比,此时进屋实在会让人不快。那自然美景会说什么?磨坊后的山谷虽一片宁静,但却生气勃勃,即使荷马[3]或莎士比亚也无法用语言为我再现,难道这毫无意义?光秃的树,霞光里像燃烧的尖塔,衬托在东方蓝蓝的背景里;花朵已谢,然而点点犹如繁星;败枝残干,布上霜迹,无不为这无声的音乐增添美妙情调。


城市居民以为,一年中乡村景色只有一半时间才悦人心目。而对于冬景之美,我却自得其乐,以为它给我们的美感并不亚于温和宜人的夏季。只要细心观察,每时每刻都有其美;即便在同一田野,每一小时你都能看见从未见过、并且再不会见到的画面。天空也在时刻变化,因此大地或光辉灿烂,或*沉昏然。周围农场的庄稼,一周又一周地呈现新貌。牧场或路边土生的植物相继生长,成为无声的时钟,人们由此可知四季光*,敏锐的人甚至可觉察到一天的变易。各种鸟虫也像植物一样准时,相继出现——凡天地生物无不有成长之机会。水河边,变化更是丰富多彩。每当7月,河流欢快,浅水处蓝色的梭子鱼草大片盛开,大群大群的黄蝴蝶翩翩起舞。金紫相交,辉映出其壮丽景色,艺术怎能企及。的确,河流是一个永恒的节目,每月均有新装展现。


但此种为我们所见所感的自然之美,实在微不足道。一日奇观,诸如清新的早晨,彩虹,高山,盛开的果园,星星,月光,水中静影,等等,若求之太切,则只成为虚饰之物,以其虚无缥缈令我们失望。步出屋外去看月,它不过华而不实,**旅人行进于月光下的快乐你不会获得。10月下午,金光闪闪,其美何人能捕捉?你跨步向前,将其寻觅,而它已不复存在;从车窗观之,它不过一片幻景而已。


二、美若要达到至善至美境地,必须有一个更崇高的因素,即精神。崇高神圣的美,能为人所爱而无娇柔之气,与人的意志密不可分。美是上帝印在美德上的标记。凡自然的行为皆美好。凡英勇行为皆体面,它让所在之地与那里的人人亦生光彩。我们从伟人的作为中得知,世界为人人所有。每个有理性的人,均可把一切自然视为个人财产。只要他有此心愿,即会如此。他可以将其放弃,躲进一个角落,不要自己的王国,一如许多人那样;但他既立身于世,即有资格享有世界。他占据世界多少,全凭自己的心志而定。“人为之耕耘、建造或航行的一切,无不唯善是从,”萨卢斯特[4]说。“风浪”,吉本[5]说,“总有利于最杰出的航海家。”日月、星辰无不如此。当某人有高尚之举——或许在风光美极之地;当莱奥尼达斯[6]及其300名战士于一日中壮烈牺牲,日月相继而出,作别葬身德摩比利深谷中的英雄;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面临雪崩的危险,阿诺德·温克尔里德[7]以血肉之驱挡住奥地利**的长矛,为战友们冲破防线——这些英雄们,难道不能以自然之美,为其献身之美增添光彩?当哥伦布的船靠近美洲海岸——当时海滩上站满土人,他们从茅屋里飞奔而出;后面是大海;周围耸立着印第安群岛呈现紫色的高峰——难道我们能将这举世英雄与活生生的画面截然分开?难道新**没以其棕榈树和大平原,为其贵体披上美丽的盛装?自然之美总像空气一般悄然而入,为豪行壮举穿上新衣。当亨利·范内爵士[8]为维护英国法律的尊严,坐着雪橇被拖上塔山处死时,众人中一人高喊:“你以前从未坐过如此荣耀的宝座!”爱国者罗素[9]勋爵在被送上绞刑架前,查理二世将其送上一辆敞蓬马车,使之穿过伦敦大街以便示众。“但是,”他的传记作者说,“众人心想他们看见自由和美德就在他身旁。”即便在隐僻之地,肮脏之处,只要有正直或英勇行为,似乎天空立即成为其圣堂,太阳成为其烛光。自然伸出双臂将人拥抱,只为让他有同样伟大的思想。她带着玫瑰和紫罗兰,心甘情愿护随其后,以优美富丽之线条,打扮自己可爱的孩子。只要其思想影响深远,身躯又何不与美景相融。一位德善之人,是与自然杰作互为协调的,并成为大地的中心。我们记得,荷马、品达、苏格拉底和福基翁[10],均与希腊的地理和气候完美地融为一体。而耶稣也与天同广,与地同厚。在平常生活中,谁见到一位德才非凡之人,都会说他多么事事顺心——不管待人、持论还是度日,连自然也从属于他。


三、世上之美,尚另有一面可予考察,即它成为心智研究的对象。事物除与德善相联,亦与思想相关。在上帝心中,它们处于何种绝对位置,均为心智所探究,而毫无感**彩。人的思考能力与活动能力似乎相继而生,一者先独占其身,随后被另一者取代。它们彼此虽有所抵触,但正如动物时而吃食时而干活,双方都准备着被接替。因此,与行为相关之美已如我们所见,会不寻自来,而正因为不寻自来,它便期待着心智的理解和探寻;继而又激发行动。凡神圣者均不会死亡。一切善美之物再生不断。自然之美再现于人的心中,非为贫乏之思考,而为崭新之创造。


任何人,都或多或少为世界景色所感动,有的甚至为之欣喜。此种爱美曰“情趣”。更有他人,爱美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满足于赞美,而且力求以新的形式再现。此为创造美,谓之“艺术”。


艺术品产生,使人性的秘密有所揭示。一件艺术品,即是世界的一种概括或缩影。它产生于自然,又为自然之表现,不过是其微形罢了。因为尽管自然之作数不胜数,各不相同,但因之而生的艺术,或其在艺术上的表现却单纯专一。自然虽有无数形体,但却基本相同,甚至十分独特。树叶阳光,山水海洋,给人相似之感。它们有一种共同点——完美与协调,即美。美之标准,即是自然形体的总和——亦即自然之整体;意大利人解释美时,将其表述为“一中见多”。任何东西,单独时都不甚美,唯置于整体方显出其美。单个物体,当显示出普遍之美时,方美丽之至。诗人、画家、雕刻家、音乐家、设计师,均力求将世界的光辉集中于一点,在各自的工作中满足爱美之心——此心激发着他去创作。因此艺术是经过人提炼的自然;艺术家的心中,满怀着自然之美,继而他便以其意志将自然转化为艺术。


所以世界之存在,意在满足爱美之心。此种要素,我谓之根本目的。心何以求美,既无法问及,亦难以作答。美,以其最深广意义而论是宇宙之表现。上帝是至美。真、善、美,为同一整体的三个方面。但自然之美并非根本,它是内在永恒之美的使者,单独并非充实圆满。自然之美只为一部份,并非自然之最终目标的最权威或最崇高的表现

有关美的议论文

美的真谛(议论文)大千世界,美丽的东西有很多,人们的审美观也各不相同。“T”台上那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模特儿是美丽的;劳动生产中,一个个工人是美丽的;历史上,一位位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不断地为人们做贡献的人,他们也是美丽的……美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有些人认为内在占的份量比较重,而我却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对自身的价值的把握。 模特儿的美,美在他们将自己外在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了,并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劳动者的美,美在他们全心全意投入祖国建设中,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科学家的美,美在他们将智慧与才能化成一页页文学奉献给人类,使不类不断进步——以上三种美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社会中形形**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美的。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因为他的美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排饰了他真正的美,而价值的体现则在于对自身了解和充分的勇气和自信。 又回到上面三个例子。能走上“T”台的模特儿有很多,而具有真正美的却屈指可数。那些脱颖而出的模特儿体现了真正身身的价值,而不在于他们身身的条件多么优越。同样,会劳动的人也不少,而能成为模范的只有少数,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地劳动,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在世界各地,科学家聪明人数不胜数,而真正的能成功的能有几人?他们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取得一些小成就就洋洋得意,失去了体现美的机会。当然,那些勤奋刻苦的人获得了真正的美。 或许有人问,难道只有这些人才算美吗?其他人就不美了吗?不是的,美的人还有很多。那些在背后默默工作的人也是美的。比如扫马路的清洁工被人们称为“马路天使”,医院的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就算挑粪工人还受过国家**的接见呢? 也许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许你也想成为一个“美人”,不用急,只要你将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你就将成为一个标准的“美人”。

谈谈学习美学有何作用和意义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禁。 具体的,可以去看朱光潜的《谈美》

你对美是一种价值的理解

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等等,都会受到人们的欣赏和由衷地赞美。 有人说,84岁的钟南山是美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智慧,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有人说,勤劳的环卫工人是美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给人们带来清洁和美丽……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与美的主观论相统一,二者不发生冲突。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不脱离人论美,充分体现人在美的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还道出了人与动物在美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推论出的美的特性与人类在美的认识上是相吻合的;从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可以看出真、善、美的统一的必然性。 美的哲学定义: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美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他作为艺术的主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 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家说了算。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中具有**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趋势的能力和自由。尊重美术家的主体性即是对美术家人格的维护。因此,对美术家来说,要保证自己的艺术主体性,首先要确立和保护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可替代和不可侵犯的艺术地位。 扩展资料: 美术家具备条件: 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美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 具备独特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娴熟独到的美术表现技巧和空间想象力; 还得具有善良而极富社会责任人生态度,这样的美术家的作品,才会触动欣赏者的内心; 同时,美术家能用适当的材料,通过加工,以色彩,光影和造型来表现出自己思想。

急求:蔡元培的美学思想和美育核心(详细)

  蔡元培从心理学的视角论述过文艺、美育方面的问题,因而他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尤其美育及美育心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认为:“文化是意志活动的现象。意志的活动,恃有两种能力:一是推理力,以概念为出发点,演成种种科学;一是想象力,以直观为出发点,演成种种文艺”。这里的“意志活动”,“推理力”、“想象力”都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将文艺看作是人一种直观的充满想象力的意志活动。为了进一步论述文学与科学的差别,他举例说:“同一自然景物,在科学上为形体解剖,生理实验,用途改造等等,而文学家乃注意于色、声、香、味之观赏的描写与印证,完全为超实用的。”他还指出艺术的种类,不外乎视觉的和听觉的两大类,而文学则是综合视、听两觉的。总之,在论述艺术和文学问题时处处采用了心理学的视角。

  美育更是蔡元培非常关注的问题。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将美育从美感来认识是富于深刻的心理学内涵的,这正是美育心理的一个关键问题。产生美感需要感知、理解、想象参与到人的情感中去,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而情感在这里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提倡以美育破除迷信。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的3种精神作用,即知识的要求,意志的愿望和情感的需要,3种作用常兼而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知识作用和意志作用逐渐与宗教脱离,惟宗教庙宇、宗教音乐与舞蹈等的美术作用还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感产生影响。他说:“宗教上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在宗教的仪式中,就丢掉了智德体三育,剩下的只有美育,成为宗教的唯一原素”。而美育与宗教有分合两种情况,“应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从心理学看,人总是受某种信念、信仰支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是积极的,蔡元培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

《论美》是什么?

《论美》是培根的一篇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培根从时代特征出发,根据当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们物欲横流,追求金钱、奢华之美、外表之美的这些特点,写出了极有针对性的《论美》一文。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培根随笔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标签:宠物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