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哪些介质对铜有腐蚀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丙酸铜的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哪些介质对铜有腐蚀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哪些介质对铜有腐蚀

你说的对铜有腐蚀,应该是在常温状态下改变铜的性质吗?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在自然界中,铜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就表示什么物质对铜有腐蚀。

1、按自然界中存在形态分类
自然铜------铜含量在99%以上,但储量极少;
**铜矿-----为数也不多 (主要是长时间受水汽及氧气的**)
硫化铜矿-----含铜量极低,一般在2--3%左右,世界上80%以上的铜是从硫化铜矿精炼出来的。

理工学科->化学

哪些介质对铜有腐蚀

解:
在温度压强相同的情况下,同样体积的氮气与氧气质量比为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4.0067×2 = 28.0134 。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5.9994×2 = 29.9988 。也就是说,同样体积氮气与氧气质量比为 28.0134 : 29.9988 。

在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75.47 : 23.20
设氧气体积为 V ,氮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x 倍。那么氮气体积是 Vx

(V·氮气密度) : (V·氧气密度) = 28.0134 : 29.9988
(Vx·氮气密度) : (V·氧气密度) = 75.47% : 23.20%

二式相除,得到
1/x = (28.0134 ÷ 29.9988) ÷ (75.47% ÷ 23.20%)
算得 x = 3.483(6)
有效数字应该是四位,多留一位以便之后计算。
如果使用整数的相对**质量,x = 3.48538……

设其它气体体积分数 a% ,密度为 ρ 。
氧气体积分数为 (1 - a%)/(x + 1),则氮气体积分数为 x(1 - a%)/(x + 1) 。这里边 x 是已经求出来的,是系数,a 才是未知数。

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分别乘以其密度之和,等于空气的密度。根据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
ρa% + (1 - a%)/(x + 1)ρ氧气 + x(1 - a%)/(x + 1)ρ氮气 = ρ空气
ρa% / ρ空气 = 1.33%

由下边这个方程得到 ρ = 0.0133ρ空气 / a%
于是上边那个方程变成如下形式
1.33ρ空气 + (1 - a%)/(x + 1)ρ氧气 + x(1 - a%)/(x + 1)ρ氮气 = ρ空气
其中ρ空气、ρ氧气、ρ氮气 还有 x 都是已知的了。带入所有已知量,得到 a% = 1.154% ;
如果使用整数的相对**质量,a% = 0.01152984…… ≈ 1.15%

氮气体积分数 x(1 - a%)/(x + 1) = 76.80%
氧气体积分数 (1 - a%)/(x + 1) = 22.05%

如果使用整数相对**质量,氮气体积分数为76.81%,氧气体积分数为22.04%

C3 C4植物的问题

C4植物生长在热带 高温干旱光照强的地区
高温下 植物会关闭气孔 二**碳浓度降低
C4植物可以利用低浓度的二**碳 所以生长受的影响不大
而C3植物则因为得不到二**碳 停止生长
但是 C4植物在温度较低 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生长得好
因为 较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速率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低温环境下 C4植物失去优势 因为C4植物的光合最适温度在三十度以上
不过生长是否处于劣势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比如这种C4植物的结构形态是否适合低温环境
是否会冻伤

C4植物、叶脉周围维管束鞘细胞有花环状结构 含叶绿体 可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叶脉颜色深
C3植物小叶脉距离大 可能是因为为了增大光合面积 增加叶肉细胞的分布 因为 C3植物的叶脉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光合作用是植物把水和氧气合成(CH2O)n 的形式即合成淀粉,葡萄糖之类的.
有氧呼吸是把有机物(如葡萄糖)分解的,在细胞的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动物植物都可以有这个有氧呼吸(例如慢跑,和正常不剧烈的运动)
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能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上进行的。暗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没有光能也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的共同现象
1.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看,两者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从反应过程来看,这两种呼吸类型的第一步反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把葡萄糖分解成**酸。
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原始地球的大气不含氧气。所以,那时候的生物的呼吸方式都为无氧呼吸。当蓝藻等自养型生物出现以后,大气中有了氧气,才出现了有氧呼吸。可见,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高一生物的几道选择题

1,选B,解析:①题中虽然只有花色这一相对性状,但给出的分离比为9:6:1,显然是两对性状的分离比,即花色由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结论,显然,蓝色是双显性性状,紫色是一显一隐的性状,红色是双隐性性状。
②令这两对等位基因为Aa、Bb,那么红色植株基因型必然是aabb,花粉的基因型是ab。
③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四种;在16种组合里,各占F2代的1/16、2/16、1/16、2/16,即1:2:1:2。
④容易判断,题述后代只有紫色和红色两种性状。根据数学知识,其比例为:
(1 × 1 + 2 × 1 / 2 + 1 × 1 + 2 × 1 / 2):(1 × 0 + 2 × 1 / 2 + 1 × 0 + 2 × 1 / 2) = 2:1
2,多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18(氨基酸个数-1),代入数据,求得氨基酸个数为101个,又因为一个氨基酸由3个脱氧核苷酸翻译而成,所以合成该多肽化合物的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1×3×300=90900
3,F2中能产生绿色圆粒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YyRR(1/8),YyRr(1/4),yyRR(1/16),yyRr(1/8),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其F2产生的种子和F2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一样,它们产生的纯合的绿色圆粒豌豆(yyRR)的比例分别是:1/8×1/4=1/32,1/4×1/4×1/4=1/64,1/16,1/8×1/4=1/32,相加得9/64。

与Keweenaw玄武岩铜矿床对比

Keweenaw玄武岩铜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然铜矿床。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第安人即在此采铜; 近代采铜始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仅 1845 ~ 1968 年间,在 Painesdale 至 Mohawr东 45km 的矿带中,就采出精铜 5. 013Mt。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中的自然铜矿化与Kew eenaw 玄武岩铜矿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对 Kew eenaw 玄武岩铜矿的基本特征加以了解及与本区对比,对本区玄武岩铜矿的成矿预测具有启示意义。 一、Keweenaw 玄武岩铜矿床 据 Bornhorst T J et al. ( 1992,1988) 、Cannon W F( 1994,1992) 、Cannon W F et al.( 1992) 、Cox D P( 1986) 、Hinze W J et al. ( 1990) 、Hutchinson D R et al. ( 1990) 、Nicholson SW et al. ( 1990) 、Kindle E D( 1972) 、Theodore J. Bornhorst et al. ( 1988) 、Eileen S. Ho et al.( 1990,1996) 、D. W. Davis et al. ( 1990) 、Stanley K. Hanmilton( 1967) 和 Norman K. Grantet al. ( 1988) 等的文献,将 Kew eenaw 玄武岩铜矿床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 一) 勘查开发历史 Kew eenaw 玄武岩铜矿床位于美国密歇根州、苏必利尔湖南岸 Kew eenaw 半岛。该半岛自然铜的开采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在最近一次冰期末即约 3 ~ l 万年前,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 当时是陆峡) 由西伯利亚进入阿拉斯加并扩散到美洲其他地区,他们当时并不掌握冶金技术,而苏必利尔湖区有自然铜,因此他们利用该区的自然铜来制造工具。 早期欧洲探险家曾发现一些*露在湖边的大块自然铜有印第安人取用的痕迹,例如现藏美国华盛顿史密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那块重 5 吨、名为“安托纳冈巨块”( Ontonagon Boulder) 的自然铜就是印第安人经过千百年砸取而剩下的,当初在这块大自然铜周围曾发现无数的石器。古印第安人所用的铜多为“漂铜”( driftcopper) ,即是由冰川自**中搬运出来,而后卸载于冰川碎屑物中。在密歇根州卡鲁梅特( Calumet) Keweenaw 历史公园中展出有一块大的漂铜巨砾,其重达 9392 磅。由于从大铜块上砸取小铜块很困难,印第安人转而开采小块自然铜。近**采在湖区发现了 1 万多处**的采矿遗迹,其中有些在坚硬的围岩中延伸了 20 多米长,5 ~10 m 深。所有矿坑都是以石器开采的,在一处采矿遗址中发现了 1000 多件石锤,每枚石锤重 2 ~5 公斤,其中一些石锤磨成了亚腰形以便于捆扎手柄。据美国密歇根技术大学的工程师估算,古印第安人采矿遗迹的开掘量,需要 1000 个矿工工作 1000 年才能完成; 在白人探矿者到来之前,至少有 2000 吨自然铜被开采。这些铜被制成小刀、箭头、斧子、鱼钩等工具,项圈、手镯等装饰品、日常用品和**,成为古印第安人生产、生活必需品。 古印第安人穿戴的铜项圈、手镯激发了白人探矿者的兴趣。他们知道印底安人发现有自然铜散布于地表,但尚未采矿。尽管法国探矿者在 17 世纪初就从印第安人那里知道存在铜矿床,但直到 18 世纪晚期仍无法开展采矿活动。 第一个铜矿山于 1771 年正式成立,其业主亚利桑德·亨利( Alexander Henry) 将“安纳托冈巨块”( OntonagonBoulder) 自然铜送至底特律,以证明半岛的富有。1841 年密歇根州第一位地质学家道格拉斯 . 休顿( Douglass Houghton) 发表了描述 Keweenaw 半岛有铜矿的报告。这些均**成千上万的人们开始于 1843 ~1846 年间从美国东部西移至这个地方,掀起了比更著名的加利福尼亚找金热还早数年的找铜热。自那时起,采铜在 Keweenaw 半岛地区持续了 150 年。采矿始于 1844 年,而真正获利的开采从 1845 年开始。有的矿硐垂深可达 1 英里,斜深超过 9000 英尺。1857 年 3 月 7 日,在明尼苏达( Minesota) 矿山发现了最大的铜块,其重愈 500 吨、长 14m、宽 5. 6m、厚约 2. 5m。矿石较纯,易于分离,用简单的捣矿即可选出精铜。 1847 ~ 1887 年间,密歇根州是全美产铜最大的州,随着铜产量的增长,北半岛尤其是Kew eenaw 半岛的人口也随之增多,逐渐形成休顿( Houghton) 、赫可拉( Hecla) 和卡鲁梅特( Calumet) 等矿业城镇。 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其他更易开采铜矿的发现,迫使较小的矿业公司关闭或合并,到1936 年,甚至使两家余下的矿业巨头卡鲁梅特( Calumet) 和赫可拉( Hecla) 公司合并,而铜岭公司也举步维艰。 目前,在 Keweenaw 半岛,基本已无采铜业,所有的矿坑多已关闭,包括怀特潘( WhitePine) 也于 1999 年闭坑。人们已将古采坑、矿硐、选矿场、自然铜标本、地质和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开始发展旅游业。 ( 二) 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 Kew eenaw 半岛属加拿大地盾南延部分,其地壳厚 40 ~ 50km。苏必利尔湖盆地的基底由广泛变形、变质的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绿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和云母片岩等组成,并有 Peno-kean 造山期( 约 1850Ma) 的花岗岩侵入。盆地属陆内裂谷性质,形成于中元古代( 1225 ~1100Ma) ,由玄武岩和相伴的辉长岩及少许流纹岩和沉积碎屑岩组成。由地震、重力和航磁等资料看,裂谷宽 100km,从苏必利尔湖向南西方向可延至堪萨斯。盆地的南、北均以陡倾的逆断层为界,说明为**裂谷的一部分。 区内出露的中、晚元古代地层称 Keweenaw 群,自上而下由 Jacobsville 砂岩、Freda 砂岩、Nonesuch 页岩、Copper Harbor 砾岩和 Portage 湖火山岩组成。各单元的特征为: Jacobsville 砂岩: 厚逾 1000m,由晚元古代长石砂岩、粉砂岩和红褐色砾岩组成。 Freda 砂岩: 厚逾 3600m,由河流相红层砂岩、页岩( 淡红色细粉长石砂岩、粉砂岩和云母粉砂质页岩的交互层) 组成。 Nonesuch 页岩: 厚 40 ~ 220m,由灰色、灰褐色、页黑色、粉砂岩页岩和砂岩组成。为潟湖相沉积,含有细粒浸染状的黄铁矿和少许 Cu 的硫化物。在该组下部 30 米范围内主要为灰-暗灰色粉砂岩。怀特潘( White Pine) 铜矿床和 Preque 岛地区的含铜矿层位于本层底部约 6 ~18m 的范围内。矿石主要由辉铜矿等硫化铜和少许自然铜组成。 Copper Harbor 砾岩: 厚 100 ~ 1800m,属冲积扇红层。由浅红-褐色、浅灰-褐色细粒砂岩、砾岩及少许淡红褐色粉砂岩组成,局部夹基性熔岩流。在大部分地方,该组地层正位于Portage 湖熔岩系的基性熔岩流之上,但在有些地方,其位于约 600 ~ 900m 厚的流纹岩之上。砾石成分主要为流纹岩、长英质砂岩,其次为基性火山岩。 Portage 湖火山岩: 厚逾 9000m,以溢流玄武岩流为主,同时见流纹岩流和熔结凝灰岩质的流纹岩流。熔岩往往发育多边形裂隙。在熔岩流之间发育厚 3cm ~ n ×10m 的砾岩和砂岩层,而且往上,砾岩和砂岩增加,砾石成分以玄武岩为主。该层总体含 200 多层熔岩流和20 余层层间砾岩。岩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在地表熔岩流可出露长逾 65km,为 Kew eenaw自然铜矿床的赋矿层位。 **变质作用为埋藏变质作用。 区内岩浆活动有流纹岩、岩墙、岩床状侵入体和石英斑岩等。 Kew eenaw 群的区域地质发展可以归纳为 4 个阶段: ①地壳裂开,深部岩浆沿断裂上涌; ②地壳大部因地壳拉张、变薄或者因厚达 12km 的熔岩流自重下陷,形成地堑; ③地壳继续拉张,火山活动结束,沉积作用开始: ④东西向的挤压使地堑及其中的熔岩和沉积物褶皱形成向斜。同时,向斜两翼出现逆断层,砂、砾石继续在苏必利尔湖向斜内沉积。 ( 三) 区域矿床类型 该区矿床类型有四种: 一是产于 Portage 湖火山岩系玄武岩中的自然铜矿床,为层控型;二是产于 Nonesuch 页岩组砂页岩中的硫化铜 + 自然铜矿床,为层状矿床,如怀特潘铜矿床( 矿石吨位 560Mt,品位 1. 2% ) ; 三是产于 Duluth 侵入杂岩体中的铜镍矿床; 四是产于玄武岩中的辉铜矿矿床。 Duluth 侵入杂岩体侵入于 Kew eenaw 群中,由橄长岩、辉长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其中橄长岩一辉长岩杂岩体有 4 种岩浆矿化: ①大规模、低品位浸染状 Ni-Cu 矿化,其中局部富集铂族元素; ②局部高品位块状 Ni-Cu 硫化物矿化,局部富集铂族元素; ③与特定类型相界过渡带相关的层控铂族元素富集层; ④含 V、Ti 的富**物超铁镁质岩。第一类和第二类矿化只出现于杂岩体接触带底部或附近。 玄武岩中的辉铜矿矿床品位高、规模小,出露于 Keweenaw 半岛东端 Portage Lake 火山岩段底部,矿带长 13km,宽 2km,总矿石量约 700 万吨,平均品位 2. 3% Cu。其中最大的543S 矿床有可采储量约 110 万吨,平均品位 4% Cu。铜矿化产于角砾状和杏仁状玄武岩熔岩流顶部,矿石主要由辉铜矿和极少量的自然铜组成,呈脉状产于玄武岩和安山岩岩墙的裂隙中。 ( 四) 玄武岩中自然铜矿床的特征 1. 蚀变矿物分带 Kew eenaw 湖火山岩中显示有明显的蚀变矿物的垂直分带,体现为杏仁岩和脉状充填物以及全岩交代作用。蚀变矿物集合体分别与绿帘石带( 形成温度 > 280℃) 、绿纤石带( 210 ~ 280℃ ) 和浊沸石带( 210℃ ) 相关。未见阳起石,说明**变质未达绿片岩相。有关玄武岩的研究表明,铜和其他金属是自绿帘石带中淋滤出来,经搬运至较高构造部位,并在绿纤石带中沉淀。 2. 矿体特征 铜矿体产于 Portage 火山岩系玄武岩熔岩流顶部角砾岩或熔岩流层间砾岩中,矿层长可达 7km,主要有 13 个矿层。已知主要铜矿床的特征见表9-2。其中各矿床中含 Ag 25 ~100g / t。 主要类型矿体特征为: ( 1) 杏仁状矿体: 全区产铜量约 58% 来自这类矿体。矿体产于玄武岩熔岩流,尤其是熔岩流顶部角砾岩、杏仁状玄武岩中。杏仁体的大小和丰度向下降低,因而熔岩流中部呈块状,很少矿化。熔岩流顶部玄武岩粒度很细,因含细粒赤铁矿,其颜色呈暗紫色。当主岩被次生矿物交代,剔除大量赤铁矿后,**变为黄绿色。在上盘接触带附近矿石品位较高,其原因在于接触带渗透性较高以及与下状熔岩流的截然接触,易于成为含矿流体的运移通道。 表9-2 Keweenaw 半岛玄武岩中主要自然铜矿床规模及主岩 ( 2) 砾岩型矿体: 全区铜产量约有 40% 采自此类矿体。矿体产于熔岩流之间的砾岩中。当砾岩层较薄时,整个砾岩层可被矿化; 当砾岩层较厚时,铜矿化集中于一个或多个顺层砾岩透镜体中,当粒度减小,沉积物变为砂岩时,尽管会有少许矿化砂岩存在,但铜品位一般会降低。自然铜和其他蚀变矿物产于碎屑之间的基质中。在高品位地段,铜可完全交代基质,使长英质火山碎屑为自然铜胶结物所包围。 ( 3) 裂隙型矿体: 除上述两类矿体外,尚有少量铜矿体沿高角度切穿层理的裂隙呈脉状产出。这些矿体可含达数吨的自然铜块体,但矿床规模有限。 铜矿石的矿物组合为自然铜、自然银、钾长石、绿泥石、方解石、绿帘石、石英、葡萄石、皂石、绿纤石、浊沸石等。 3. 成矿控制因素 ( 1) 蚀变: 据研究,铜起初存在于 Fe-Ti 氯化物中,后在玄武岩发生埋深变质时经**( 磁铁矿**为赤铁矿) 时析出,形成富铜贫硫的含矿流体。流体来自裂谷**部位的 Port-age 湖火山岩系的脱水作用,而被圈闭集中于含矿层中。 ( 2) 渗透性: 矿床主要就位于可渗透的熔岩顶部角砾岩和熔岩流层间砾岩中,说明**的渗透性对成矿起重要作用。渗透通道主要由网络状的断层-裂隙系统和熔岩流顶部的角砾状组成复式泵吸系统,从而促使含矿流体朝上运移。 ( 3) 构造: 构造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渗透性方面。断层、破碎带、裂隙带是主要的流体运移通道,往往赋有大量自然铜富矿体。 ( 4) 古地理: 有证据表明,有些砾岩型矿体的分布与古河道有关。 4. 成矿机制 Kew eenaw 自然铜矿床的形成时间估计约为 1060Ma( Bornhorst 等,1988,1992) ,这与裂谷晚期挤压相关的断层作用时间相一致。 一般认为,自然铜矿床中铜等成矿物质来自巨厚的 Portage 湖火山岩系; 埋深变质作用,磁铁矿**为赤铁矿,使铜析出,形成含铜贫硫流体; 挤压变形形成断裂-裂隙网络,与熔岩流顶部的角砾岩杏仁状玄武岩和层间砾岩共同组成复式泵吸体系,促使含矿流体向上运移;在构造减压扩容部位,因流体混合、**和相关的水岩作用,促使自然铜沉淀,形成工业矿床。 二、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型铜矿与 Keweenaw 玄武岩铜矿对比 峨眉山玄武岩铜矿与美国 Keweenaw 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化特征、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均十分相似( 表9-3) ,二者的差别仅在于: ①成矿时代不同; ②峨眉山玄武岩铜矿有机质更发育; ③除玄武岩外的成矿主岩在 Keweenaw 为砾岩,而在本区则为含碳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因此,与超大型的 Keweenaw 玄武岩铜矿类比,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巨大。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受古油藏控制的特征更明显。 表9-3 峨眉山玄武岩铜矿与美国 Keweenaw 玄武岩铜矿特征对比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哪些介质对铜有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