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犬肝吸虫病有什么症状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防治犬肝吸虫病?(怎样防治犬肝吸虫病的发生)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比熊犬(详情介绍) 犬肝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这种虫体主要寄生在哺*动物肝胆管内从而引起犬的寄生虫疾病。轻度感染的犬只无明显症状,当发现狗狗有**现象时,那必定是严重感染了,所以这类疾病重在预防。 一、诊断 该病的确诊,除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可用直接水洗沉淀法或甲醛**沉淀法进行粪便的检查,发现虫卵即可作出确诊。 二、治疗 1.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50-70毫克,一次口服。 2.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每天1次,连用12天。 3.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口服,每天3次,连用 5天。 4.海涛林,按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口服,每天1次,5次为一个疗程。 三、预防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还应禁止以生的或没有煮熟的鱼、虾喂养犬。此外,还要加强粪便管理,严禁在鱼塘边搭建猪舍、厕所。在该病的流行地区,应对犬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和后睾吸虫寄生于猫的胆囊、胆管及胆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 〔病原和传播〕 本病病原是华支睾吸虫和后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虫体扁平、柔软、半透明虫体,呈柳叶状,前尖后钝圆,体长10~35毫米,宽3~5毫米,口吸盘比腹吸盘大。虫卵呈黄褐色,卵壳较厚,平均大小为29微米27微米。 后睾吸虫形态和华支睾吸虫相似,体长7~12毫米比华支睾吸虫小,宽2~3毫米,新鲜时呈鲜红色,体表光滑,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近。虫卵浅棕色,长椭圆形,大小平均为3微米11微米。 这两种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终宿主均为猫、犬、人等。 这两种吸虫均寄生在犬、猫的胆管内,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为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的消化道内孵化为毛蚴。毛蚴进入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钻入某些淡水鱼和虾的肌肉内,形成囊蚴。猫吞食了含有囊蚴的生鱼或未煮熟的鱼肉或虾而被感染。从毛蚴到尾蚴,其发育过程需100天左右,幼虫在猫体内经1个月发育成为成虫。 〔病候特征〕 病猫出现消化机能紊乱、异嗜、食欲减退、消瘦。这是由于肝吸虫寄生在胆囊和胆管引起炎症和肝功能障碍的缘故。 发病初期便秘,后下痢,或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臭味难闻。若虫体阻塞胆管时,血清和尿样的直接胆红素测定呈强阳性,粪便、血清和测定尿液的尿胆原呈*性,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若发生肝硬化时,血中间接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升高,而粪便中尿胆原减少,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减少,球蛋白增多,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等。 肝脏叩诊浊音区扩大,触诊病猫往往有疼痛的表现。 根据上述症状很难确诊,确诊可取病猫粪便做虫卵检查,可用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预防和治疗〕 治疗本病可选用阿维菌素、六氯对甲二苯、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本病流行地区的猫等其他动物都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在疫区,禁止用生的或未熟的鱼虾喂猫,用捕捉或掩埋的方法消灭纹沼螺、长角涵螺、赤豆螺等,都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
本病多取慢性经过,犬可因胆囊、胆管发炎以及肝功能障碍而消化**,食欲减退,异嗜,渐进性消瘦,贫血。若虫体阻塞胆管可引起黄疸。
叩诊肝区,浊音区扩大;触诊肝区,病犬反应明显,往往有疼痛的表现。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犬有吃生鱼、虾史而初诊;并可采用水洗沉淀法查见粪便中虫卵而确诊。
吡喹酮对本病有较好疗效,犬按50~75毫克/千克给药,1次内服。
丙硫咪唑按30毫克/千克,内服,每天1次,连用12天。六氯对二甲苯按50毫克/千克,内服,每天1次,连用10天。
丙酸哌嗪50~60毫克/千克,入饲料内喂服,每天1次,5天为一疗程。海涛林50~60毫克/千克,混入饲料内喂服,每天1次,连喂5天。
预防本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流行区(尤其是农村和郊区)对犬、猫粪便进行定期检查,发现病犬及时投药驱虫。
杜绝以生鱼、虾喂犬、猫。禁止在鱼塘、水池边修建厕所和猪圈,防止虫卵落入水中。流行区鱼塘应改用牛粪为鱼饲料。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福利与肉类生产》
肝吸虫(liver fluke)又称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Mc Connel 1878年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香港一名厨师),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的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形态:成虫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提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在体后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后部1/3处,呈分支状。两**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与储精囊相同经**管进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茎袋、*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流行: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或流行。据2001一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流行区感染率为2.4%,推算流行区感染人数为1249万人。其流行区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上升了75%。感染率最高是广东省,为17.48%,其次是广西和黑龙江,分别为9.44%和4.54%,分别上升了182%、164%和630%。因该病属**共患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华支睾虫病的流行,除需要粪便下水,水中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传染源 能排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保虫宿主为猫、狗和猪。另外还有报道,牛、鼠类、水貂、狐狸、野猫、獾、水獭、豺、狼、虎等30余种哺*动物也是保虫宿主。在实验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仓鼠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有着广泛的保虫宿主,其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高,对人群具有潜在的威胁性。 2.传播途径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作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12个种,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在螺体内,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在螺 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我国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5科57属101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起传播作用的主要是常见的经济鱼类和常见的野生鱼类。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青鱼(黑鲩)、鲢鱼、鱅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鱼等特别重要,是居民最常食用的鱼类。有调查报告,2006年在广东中山检查从鱼苗场购买的鲩鱼,含囊蚴阳性率为75.7%。2009年在广东深圳市售的6种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16.0%~40.2%,长春市市售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平均为1.72%,其中鲤鱼的感染率为5.26%。常见的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省日月 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2008年前的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和绥滨、广东珠江三角洲、安徽合肥、重庆、山东莱西、四川遂宁、吉林永吉等地麦穗鱼感染率曾达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中华长臂虾和螯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l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70℃及℃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I19.3%)可活5小时。 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全部囊蚴。**感染方式以食生鱼或未煮熟的鱼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等地人群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居民有活吞小鱼,吃盐拌生鱼(小鱼)的习惯而感染;福建省晋江地区南安县部分居民喜食生虾也有感染。小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为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此外,抓鱼后不洗手、使用切过生鱼的刀片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生活史: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形成许多雷蚴,每个雷蚴又进一步**,发育为许多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 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型,大小平均为0.138mm×0.15m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 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进入胆总管循胆汁逆流而行,在几个小时内部分幼虫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的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20年。 致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病症多表现为慢性症状,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治疗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praziquantel)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根据近年全国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防治经验,在重感染地区(感染率超过40%),采用全民服药的技术措施,在感染率低于20%的地区,采用重点人群防治的技术措施,经过一年的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进入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螺狮,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应抓住经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3、保护易感染人群: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应加强鱼类等食品的卫生检疫工作。
肝吸虫在急性期一般有过敏和消化道症状,比如食欲不振,肝区痛,四肢乏力,腹痛、腹泻,严重感染者可有头晕伴贫血。
肝片吸虫背腹扁平,呈叶片状,新鲜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0~35毫米,宽5~13毫米。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锥。头锥后方变宽,称为肩部。肩部以后变窄。体表有很多小刺,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在口吸盘和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肝片吸虫为雌雄同体,可自体或异体受精。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有一不明显的卵盖,卵壳薄而透明,虫体大小为116~132微米×66~82微米。
你好,肝吸虫病轻者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通常有轻度的食欲减退,上腹饱胀,轻度腹泻、消化**,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肿大等消化道症状,并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肝吸虫(liver fluke)又称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Mc Connel 1878年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香港一名厨师),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的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形态:成虫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提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在体后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后部1/3处,呈分支状。两**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与储精囊相同经**管进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茎袋、*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流行: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或流行。据2001一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流行区感染率为2.4%,推算流行区感染人数为1249万人。其流行区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上升了75%。感染率最高是广东省,为17.48%,其次是广西和黑龙江,分别为9.44%和4.54%,分别上升了182%、164%和630%。因该病属**共患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华支睾虫病的流行,除需要粪便下水,水中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传染源 能排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保虫宿主为猫、狗和猪。另外还有报道,牛、鼠类、水貂、狐狸、野猫、獾、水獭、豺、狼、虎等30余种哺*动物也是保虫宿主。在实验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仓鼠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有着广泛的保虫宿主,其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高,对人群具有潜在的威胁性。 2.传播途径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作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12个种,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在螺体内,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在螺 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我国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5科57属101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起传播作用的主要是常见的经济鱼类和常见的野生鱼类。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青鱼(黑鲩)、鲢鱼、鱅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鱼等特别重要,是居民最常食用的鱼类。有调查报告,2006年在广东中山检查从鱼苗场购买的鲩鱼,含囊蚴阳性率为75.7%。2009年在广东深圳市售的6种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16.0%~40.2%,长春市市售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平均为1.72%,其中鲤鱼的感染率为5.26%。常见的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省日月 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2008年前的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和绥滨、广东珠江三角洲、安徽合肥、重庆、山东莱西、四川遂宁、吉林永吉等地麦穗鱼感染率曾达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中华长臂虾和螯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l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70℃及℃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I19.3%)可活5小时。 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全部囊蚴。**感染方式以食生鱼或未煮熟的鱼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等地人群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居民有活吞小鱼,吃盐拌生鱼(小鱼)的习惯而感染;福建省晋江地区南安县部分居民喜食生虾也有感染。小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为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此外,抓鱼后不洗手、使用切过生鱼的刀片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生活史: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形成许多雷蚴,每个雷蚴又进一步**,发育为许多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 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型,大小平均为0.138mm×0.15m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 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进入胆总管循胆汁逆流而行,在几个小时内部分幼虫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的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20年。 致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病症多表现为慢性症状,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治疗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praziquantel)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根据近年全国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防治经验,在重感染地区(感染率超过40%),采用全民服药的技术措施,在感染率低于20%的地区,采用重点人群防治的技术措施,经过一年的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进入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螺狮,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应抓住经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3、保护易感染人群: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应加强鱼类等食品的卫生检疫工作。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百科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怎样防治犬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