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潼关 有什么样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文学意义?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淮东路效果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潼关 有什么样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文学意义?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潼关 有什么样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文学意义?

潼关 有什么样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文学意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击,飞机轰炸。国民***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和**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陇海、同蒲铁路交汇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的***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不用粘贴 不用解释这句话 我想知道朱元璋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原本就是淮右(今天安徽)的一个普通百姓,拥有天下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朱元璋出身在帝王当中可以说是最低微的,乞丐出身。长期在底层的颠沛流离,使得他对于普通百姓有着其他帝王没有的同理心,换句话说帝王当中,朱元璋是最懂普通百姓的。 他知道他们只要能有口饭吃就可以忍受很多不公正,也知道很多地方豪强和官吏们连穷人最后一件衣服都想剥掉。因此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他颠倒了千年以来的官本位制,确立了"严于治官,宽于治民"的国策。 于是封建社会千年难得一见的现象出现了,官员们谨小慎微,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百姓们面对官员不再胆战心惊,甚至还能粗暴对待。 因为在朱元璋时代规定,官员如果犯法,百姓可以直接把官员绑起来送到有关部门。朱元璋时代还规定,百姓手持《大明律》便可以来南京告御状,沿途有人敢阻拦,杀无赦。除此之外,朱元璋时代对**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只要**超过六十两便会剥皮。 重压之下,明朝**可以说是清风徐来。据统计,明朝清官数量,朱元璋一朝就占了四分之一。所以说,那个时代,百姓安康。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朱元璋被所谓的读书人唾骂,甚至各种抹黑。 大限即将来临的时候,朱元璋来到马场,纵马扬鞭,迎着夕阳,喊出了"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扩展资料:朱元璋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 汉族,字国瑞, 初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淮西都包括哪些地方?

淮西  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
  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中“出没”是古今异义吗?

“这里的出没”,应该是古今异义。
目前,苏版对“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的解释是与元军时时互相遭遇。不过,部分学者对此有不同见解,认为是“你出我没,你出我隐藏”的意思。不过,两种解释都非现代的“出没”。
“不复顾利害”中的“利害”也是古今异义。
这里的“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这个,主要让你辨别双音词和单音词的区别。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江淮汽车质量怎么样?

我觉得江淮汽车质量还是蛮不错的,我买的瑞风S4,当时是比较喜欢这款车型,后来驾驶的时候才对这款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坐垫和驾驶舒适度都是很不错的。我的答案能否帮你解决问题,如果能希望能采纳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中“出没”是古今异义吗?

“这里的出没”,应该是古今异义。
目前,苏版对“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的解释是与元军时时互相遭遇。不过,部分学者对此有不同见解,认为是“你出我没,你出我隐藏”的意思。不过,两种解释都非现代的“出没”。
“不复顾利害”中的“利害”也是古今异义。
这里的“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这个,主要让你辨别双音词和单音词的区别。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从天津火车南站到海河东路2722怎么走

公交线路:地铁3号线,全程约18.4公里 1、从天津南站步行约250米,到达南站 2、乘坐地铁3号线,经过13站, 到达和平路站 3、步行约1.2公里,到达堓的时光咖啡厅地址: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76号君临大厦2722室

在《满江红》中 作者“怒发冲冠”的原因是什么

这句来自《满江红》岳飞要这样是因为祖国的山河即将落入别人之手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满江红》词中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句中的“靖康耻”,只知道是北宋的两个皇帝被掳走而已,在印象中与西晋的“平阳之祸”相似。近日读李国文先生的《宋徽宗的末路》一文,再联系从前读过的一些资料,方知“靖康之耻” 与“平阳之祸”相差大矣,古今中外,耻莫大焉

岳飞北伐有成功的可能吗?

1.岳飞不死会怎样
让我们看看,岳飞不死,甚至不撤兵,一直打下去的话,会怎样:

结局一(朱祁镇版)
岳飞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女真人退回山林打游击,岳飞成为天大功劳,然后两位前皇帝密谋复位,试图拉拢岳飞,岳飞面临抉择。朝廷*谋蓄积,内乱频发,京师血流成河。。。然后是蒙古人、西夏人乘机再犯中原。

结局二(刘秀版)
岳飞一鼓作气,收复华北,女真人带着俩皇帝打游击,岳飞同志面临家乡人民的拥护和部下的支持,终于忍不住羞涩,宣布**。吾皇万岁万万岁。。。。然后是跟金国签订和平协定,专心南侵。!·#¥%……—*()民族英雄的转型。。。。

结局三(刘裕版)
岳飞一鼓作气,收复华北,然后发觉无法长期坚持,而且不愿远离权利中心,留下部分兵力,返回江南**,消灭南宋,蒙古人、西夏人、女真人卷土重来,北方领土重新沦陷。(就如同当年的胡夏和北魏对付东晋的策略)

结局四(明初红巾军北伐版)
岳飞留在河南静观时局,派部下继续北伐,然后**一路打到远方,思乡心切,腐化**,**瓦解,不了了之。

结局五(南明四镇版)
岳飞身居藩镇之首,身居前线,遥控**,提出种种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威胁,甚至动不动送几个“前朝太子”进京,朝廷忍让为重,不敢得罪。

结局六(司马懿版)

岳飞被解除兵权后不甘寂寞,在京师联系同志,借机发动**,血洗老赵家,然后拥立傀儡皇帝或者直接夺权。

。。。。。。哎呀,你看,岳飞这么多选择,朝廷不杀也难啊!:)



2.如果岳飞继续进兵,能击败金军吗?

金国的实力很强吗?不是的,金国全部精锐**都在兀术手上,他败了以后,金国能够阻挡岳飞的力量已经没有了。直捣黄龙是一种说法而已,能够收回中原已经可以了。再往北打金国就会拚命,而且那是人家的地盘,老百姓也不支持岳家军,自然不可能直捣黄龙。当然如果岳飞继续打下去,金国只有讲和,归还宋国的土地,送还两个俘虏皇帝。战争也就到此而止了。黄龙府在今天的黑龙江阿城南,在离哈尔滨不远的地方。打到那里岳家军早冻死了。


3.如果岳飞**呢

首先,岳飞一**称帝,立刻就走向了反面。在封建社会,称帝、**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当年曹操已经雄霸中国北方尚且不敢称帝。当孙权劝他称帝时,他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而孙权本人对称帝之事也是比较低调的。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建立了黄武的年号。到了第二年,即黄武二年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帝号,权不许”。一直到了公元229年,就是曹丕称帝9年之后,孙权才正式称帝。再以明朝的朱元璋为例,也是接受朱升“缓称王”的建议,到条件成熟时才坐上去的。试想如果岳飞真要宣布脱离了宋朝,南宋北金,把自己夹在中间,再加上失去了道义上的力量,人民反对,很快就会玩儿完。

其次,不听招呼,只管北伐,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有可能全军覆没。当朝廷连下12道金牌,岳飞还在力争时,秦桧就已经调走了张俊、杨沂中的**。没有友军配合,没有粮草后勤补给,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如此铤而走险,朝廷肯定会调动其他**进行围剿。再加上虎视眈眈的金兵与南宋联手,等待岳飞的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如果以“清君侧”的口号和朝廷对抗,有金人在其后,腹背受敌,没有客观条件。不说其他大臣对岳飞此举不买账,就是当时的中兴四将中的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家,也必和岳飞为敌。有的人可能会指望韩世忠支持岳飞,这个可能性很小。韩世忠是个忠于朝廷的人,当你忠君报国时,可以与你肩并肩;但你要反叛朝廷时,对不起,就要拼个你死我活。

第四,全国都要陷入大**、大动荡的局面,老百姓就要饱受战争之苦。也许岳飞不怕打仗,他也还年轻,再打个20年没问题,可是,只要岳飞一另立山头,在他后边很快就会又有其他更多的人割据一方。于是乎,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搞好了,岳飞把他们收拾了,重归一统,可要搞不好呢?岂不又弄成了第二个春秋战国?这时倒霉的、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试想想,像岳飞这种热爱人民、宁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人,能做这种千古罪人吗?

第五,提前上演元灭宋、清灭明的历史。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患的时候,如果再加上内乱,很可能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元灭宋还不够典型,清兵入关的教训需要中国人总结几千年。明朝中后期,朝**败,各地**的不断,成气候的,李自成反了,张献忠反了,当然,明朝也给**了,可是,清军也趁机入了关,大好河山白白送给了异族统治者。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宋、岳相斗,弄不好最后是大金朝“殖民”了中国!所以,当国难当头时,自家人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当然,这里不是说李自成他们起义不对,也不是对满族兄弟“见外”,而是还原历史,站在历史唯物**的立场上,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谁把自己的国家拖入内战,最后还弄到了**的结果,那他就是汉*、卖**。

最后一条,如果岳飞真的做了皇帝,后人可能就对他褒贬不一了!

所以,历史上有些事是不能假设的。岳飞就是岳飞。

姓氏韩的由来?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休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潼关 有什么样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