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如何驯化绿鬣蜥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绿鬣蜥驯化(饲养绿鬣蜥)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行为矫治
动物驯化的根本,就是让它去接受饲主,并进一步的去与饲主沟通。实际说起来,就是改变动物的行为而使其面对环境或是饲主时可以减少一些压力感,不管对象是大象、鳄鱼、杀人鲸,或是绿鬣蜥,这的定理都是不变的。当你到动物园看到大象依管理员的指示把前脚举高,这并不代表它在表演,而是院方训练并改变了它的行为,使得兽医可以更方便的去检查象足上的受伤或感染情形,并决定是否要帮大象修剪肉趾。鸟类也会表现出相似的变异行为,譬如鹦鹉不管在野地或是人工的环境中,都会去模仿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不管是让它们跟主人说话、飞到观众席从观众的口袋中叼出一张纸币,或是以掠食者的姿态向观众展示向下俯冲的英姿,这些秀场上的大明星都是靠著长期以来的互通信号 / 行为养成 / 习惯矫正所造就的。根据不同的物种,行为矫正有助於饲主与宠物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这种了解或创造某种有用的行为或反应的能力,可以为饲主及宠物建立起长期的关系,但是严格说起来并不尽然。有些人为饲养的宠物对它们的饲主并不会造成威胁,但是有些则恰好相反。这也是为什麼常常我们在援救狮子、老虎、豹等动物时最後选择放弃,或者是饲主搬离时选择遗弃宠物,或是饲主无法饲养导致公家单位来没收该动物的重要因素。小狮子圆嘟嘟的幼体固然可爱到了极点,等到它长到成体,力气大到一怒之下随时可以一把抓破你的脸的那种大小时,又会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只绿鬣蜥虽然不像大型猫科动物这样骇人,但是它们也足够让你偶而进进急诊室,让你成为整型大夫的熟客了。
基本驯化原理
一只未受驯化的绿鬣蜥每次见到或是**与 人类接触时都会产生紧迫感。未驯化的绿鬣蜥通常不怎麼好玩,如果绿鬣蜥在被抓取时总是试著逃跑、用爪子抓人、用尾巴甩人,或是甚至试著咬人时,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当饲主们无法顺利抓住他们的绿鬣蜥来好好的剪个指甲时,他们常常不是选择戴上大大的手套,就是使用厚厚的防护手套,来从事这项工作。然而,厚重的手套不仅让绿鬣蜥受到更大的惊吓,同时也因为太厚重,让饲主不容易感测到施加在绿鬣蜥骨头上的压力。当绿鬣蜥有钙质缺乏的病徵时,骨折是常常发生的意外。以大部分动物医师的规定来说,饲主应在绿鬣蜥康复期间保持其静止并移除饲养环境中所有的装备,这麼一来,原本就不怎麼受教的绿鬣蜥,在这段时间之後,可以说是完全恢复了野性的本能。
以上的剧情,对於那些因为看到别人家乖巧的绿鬣蜥而自己去跃跃欲试的饲主,无疑是一场恶梦。此外,不仅对於绿鬣蜥来说会是一种折磨,那些日渐壮大并逐渐想要以**取得主控权的绿鬣蜥,对饲主来说也会变成一种折磨。
我所接到或是拨出去的电话中,大部分的内容都与不驯服的绿鬣蜥有关。大部分我和其他援救人员所收到的绿鬣蜥都是不驯服的。最好的状况下,它们也只能容许人类非常短暂的接触行为。人们在遗弃自己的绿鬣蜥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它们难以驯服,或是每次饲主走过笼子,被绿鬣蜥盯著瞧石里,心里会有罪恶感。更糟的是,有些绿鬣蜥甚至後来被迁移到湿冷的车库里,一天中只有餵食或更换水盘的时候,主人才与之接触。
但是驯服绿鬣蜥并让它适应人类的环境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件工作需要一点时间,也可能会让你少掉几块皮肤、让你失眠几天,或是偶尔让你觉得心灰意冷。另一方面,这件工作也有助於改善饲主及宠物的健康及心理状态、增加绿鬣蜥对於周遭的好奇心,并提供了一个教育机会,使你的小孩或朋友能了解如何去跟一个活生生的动物作交流。
驯服与社会化之间的差别
我使用以上两个不同的名词,来区分绿鬣蜥对於行为的改造,以及对於人为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级。
一只驯化 的绿鬣蜥,可以在饲主走近或是进行必要的接触时,可以不再感觉到紧迫。抓取它们时不再看见它们不再扭来扭去、暴冲、甩尾、发出嘶嘶声、侧身躲避,甚至咬人;饲主也可以安心地检查它们的身体,包括脚趾、尾巴及垂肉,也可以安心的去帮它们剪趾甲、清理环境,或更换饮食。它在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显得很安适,也愿意让饲主接触,开始对家里来来去去的家人或访客会产生兴趣,甚至对其他的宠物也一样。在理想的状态下,一只驯化的绿鬣蜥可以非常适应汽车旅行;被没见过的动物医师诊断时,也不会太神经质。
一只驯化的绿鬣蜥也可能容许自己的头、颈部或是肩部被人类抚摸,也可能愿意去接受有一定熟悉度的人类手上所餵的食物。
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比上述所言还要更驯服、更接近人类。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与人类相处、常去寻找自己的饲主及家庭成员,甚至去找家里其他的宠物串串门子。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可能会爬到你的腿上打个盹,或是在你耳边友善地呼气。它们可能会轻轻地撞你一下,看看你愿不愿意摸摸它或是抱抱它。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坐在车子里兜风,看看外面新奇的人事物;它们在你用它当教材在课堂上讲课时,总是处心积虑地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并用相同於小朋友的好奇与困惑,端详著周遭的这些生物。它们在公众场合显得怡然自得,并以冷静的态度面对人群、各种活动,以及对话。高度社会化的绿鬣蜥就是那种你一眼就会爱上的绿鬣蜥,当然,大部分的时候你都不知道饲主背後所需**的时间和心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绿鬣蜥都有”能力” (想不出更好的辞汇) 来达到如此高度的社会化程度,毕竟每只个体都有不同的脾气;但是,它们至少都能被驯服。如果你对於你的绿鬣蜥可能会是个顽强份子这件事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你依然愿意花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建立彼此的关系,这对你本身,或是绿鬣蜥,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在才开始驯育为时已晚?
如果你的绿鬣蜥已经好几岁大了还顽冥不化,这并不代表它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接受驯化教育。然而,在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真的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检讨你的饲育行为。如果遇到有经验的饲主,不要犹豫,多多向他们请益。他们常常可以看见你所不以为意的行为 (声调、手势、姿态、动作),而这些行为可能是你失败的关键。
Iguana Psych 101, or The Pavlovian Training of Humans
在野地,绿鬣蜥在某些方面也展现了其群体性。它们成群在树上进行日光浴或是进食,在草食性动物之间,当食物充足时,竞争的行为就不是很有意义了。再说,只要气候没有显著的变化,绿鬣蜥所居住的茂密森林,自然就不乏充足的食物了。事实上,竞争的行为还是存在的,譬如说抢占领土、争夺季节性的特定水果,或是繁殖季时争夺雌体。
雄体的竞争意味最浓厚,而成熟的雄体经常独占鰲头 – 最好的日光浴地点、最大的领土,以及最多的异性。雌体的领域性偶尔才会展现,采取吓阻性的动作时,主要的诉求是希望获得独处的机会 (这是指在野外;人为的环境中,它们的确还是会有地域性)。年轻的雄性在未达成熟阶段前会与比较不具侵略性的优势雄体为伍,但是一旦优势雄体开始了侵占领域或是求偶等行为时,这些小夥子大多都会识相地远离。年轻的雄体即使达到性成熟,若是此刻它们还无法与大型的雄体竞争,它们在繁殖季就可能不会展现**期的肤色,也就是会保持它们在少年时期和雌体相似的体色,以保护自身安全。这种行为在动物界许多的物种间都可以发现。
在人为环境中,刚孵化的绿鬣蜥最早是把饲主当成掠食者来看待的。在一段时间之後,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煮成绿鬣蜥浓汤,小绿鬣蜥会慢慢开始把人类归类为生存环境中地位比较高的个体。
刚入手的小绿鬣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就像食物链底层的小型动物一样。它们觉得自己处在掠食者的魔掌之下,所以它们会以暴冲、虚张声势、甩尾巴,以及张开嘴巴等等行为来显示它们有多不好惹。如果没有成效,它们就会开始逃跑。如果你试图抓它,它就会甩尾巴、爪子乱抓,或是像鳄鱼一样甩动身子,总之,就是想尽各种方式来逃脱。如果你在此时让它逃脱了,或是乾脆就不去抓他了,小绿鬣蜥就会以为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有用的。下次你再去抓它,它又会故技重施,若你还是因为被抓了就松手,或还是不敢去抓它,久而久之,它就会渐渐把你当成一个软脚虾,而不是先前所认为的掠食者。
注意: 如果你新入手的绿鬣蜥并不是这样,反而在你想抓它的时候显得平静而不反抗,那麼你并不一定是个挑到优越驯服个体的饲主,因为,大部分的情况,是你挑到的绿鬣蜥本身已经生病了。这时候,赶快带去看医生。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收集最新鲜的排泄物以供诊断。
大部分的饲主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等待的方式来让它恢复平静。有些饲主认为只要绿鬣蜥”适应”了环境或是长大了以後就会乖,其实不然。通常的结果是,等到绿鬣蜥长到 5 呎长时,它们还是一样的狂野,就像你刚入手时一样。这时候它可不会再逃跑了。它们可能用长满一排牙齿的上下颚给你狠很的一口咬下去,而它们的尾巴此时已经变成强而有力的工具,随便一甩,也可以把你的皮肤划伤。这时你就会开始担心了,因为你依稀记得,它好像还会长得更大。
因此,少数的绿鬣蜥会被驯化,甚至会与人互动。如果你的绿鬣蜥一直都是采放任养殖的方式,我们就无法保证你的绿鬣蜥会是个乖乖牌了。同时,我们也无法判断哪一只绿鬣蜥宝宝有成为乖乖牌的潜质,或是哪一只需要多少时间来教育它成为乖乖牌,因此,如果你没有那个时间或心力来好好教育它,与其靠运气看选不选得到天生的乖乖牌绿鬣蜥,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养它。
有些饲主或是养育人已经成功的跟绿鬣蜥建立了一种关系,但是家庭中的其它成员还是可能遭遇相同的野蛮行为,这是因为饲主并没有屈就去忍受这些行为,而使得绿鬣蜥将之视为群体中的老大。然而,对於其它的人,就会试著以恫吓的方式取得主导地位,而它们通常都会成功。更有些饲主或养育人已经将绿鬣蜥驯化,不再对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产生攻击行为,然而对於外来客甚至是熟客,依然会表现出想要主导局势的倾向。
先判断温度是不是稍微有点低,爬行类的动物都是冷血动物,进食时一定要有温度水平的,试着给升高点温度。如果还不行,可以给蜥蜴大一点的空间。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应该给于一定得生存空间,刚到家蜥蜴一定要先静养,否则容易拒食而亡。 可以丢丢一些活物,活的昆虫,或者养点果蝇喂它,然后给蜥蜴营造湿润的坏境,避免暴晒和闷热。温度在18-23左右最佳,湿度60-80%,可以放一个水盆然后一天喷一次水就行,再放置水盆一个给它喝水用。 扩展资料:4种适合新手饲养宠物蜥蜴: 一、 豹纹style:豹纹守宫 豹纹守宫原产于印度及巴基斯坦,栖息于沙漠或干草原,通常以大石的缝隙或孔洞为遮蔽所,当乾燥时这些区域不会烘烤的有如沙漠,今天豹纹守宫大多可在宠物店看到,但都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生的,颜色和品系繁多,并且繁育者们依然正在努力的繁育中。 二、“萝卜”style:蛙眼守宫 蛙眼守宫是常见的三种家养蜥蜴之一(绿鬣蜥,丽纹龙,蛙眼守宫)。因养殖方式简单,形态可爱而深受人们喜爱。养殖的箱子里最好有一个“小屋”,可供蛙眼们栖身藏匿。箱底最好有“爬虫砂”,或者几张纸。食物有面包虫,蚂蚱,蛐蛐等。 三、绿灯侠style:绿鬣蜥 绿鬣蜥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爬虫宠物之一。美国每年都从中、南美洲的鬣蜥养殖场进口大量的绿鬣蜥。在美国的每个宠物店里几乎都能找到绿鬣蜥。 四、蓝精灵style:蓝舌石龙子 蓝舌石龙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东部蓝舌石龙子、西部蓝舌石龙子、北部蓝舌石龙子、中部蓝舌石龙子、斑点蓝舌石龙子和 印尼蓝舌石龙子。
已试,具体方式: **一个蝉乌贼(只试了白的),扔给蜥蜴,他会叼着走掉,跟着他,直到他回到并进去巢*(你不用进去而且你也进不去),他出来以后到你面前会弓起头(我试了2次,全成功了,不知道概率)之后会一直跟着你。 目前只尝试了紫蜥蜴 之后会尝试一下其他蜥蜴,以及多只蜥蜴的可能性,并大概估计一下概率。 楼主先去上晚自习去了。 亲,答题不易,请,采,纳!谢谢了。
行为矫治
动物驯化的根本,就是让它去接受饲主,并进一步的去与饲主沟通。实际说起来,就是改变动物的行为而使其面对环境或是饲主时可以减少一些压力感,不管对象是大象、鳄鱼、杀人鲸,或是绿鬣蜥,这的定理都是不变的。当你到动物园看到大象依管理员的指示把前脚举高,这并不代表它在表演,而是院方训练并改变了它的行为,使得兽医可以更方便的去检查象足上的受伤或感染情形,并决定是否要帮大象修剪肉趾。鸟类也会表现出相似的变异行为,譬如鹦鹉不管在野地或是人工的环境中,都会去模仿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不管是让它们跟主人说话、飞到观众席从观众的口袋中叼出一张纸币,或是以掠食者的姿态向观众展示向下俯冲的英姿,这些秀场上的大明星都是靠著长期以来的互通信号 / 行为养成 / 习惯矫正所造就的。根据不同的物种,行为矫正有助於饲主与宠物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这种了解或创造某种有用的行为或反应的能力,可以为饲主及宠物建立起长期的关系,但是严格说起来并不尽然。有些人为饲养的宠物对它们的饲主并不会造成威胁,但是有些则恰好相反。这也是为什麼常常我们在援救狮子、老虎、豹等动物时最後选择放弃,或者是饲主搬离时选择遗弃宠物,或是饲主无法饲养导致公家单位来没收该动物的重要因素。小狮子圆嘟嘟的幼体固然可爱到了极点,等到它长到成体,力气大到一怒之下随时可以一把抓破你的脸的那种大小时,又会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只绿鬣蜥虽然不像大型猫科动物这样骇人,但是它们也足够让你偶而进进急诊室,让你成为整型大夫的熟客了。
基本驯化原理
一只未受驯化的绿鬣蜥每次见到或是**与 人类接触时都会产生紧迫感。未驯化的绿鬣蜥通常不怎麼好玩,如果绿鬣蜥在被抓取时总是试著逃跑、用爪子抓人、用尾巴甩人,或是甚至试著咬人时,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当饲主们无法顺利抓住他们的绿鬣蜥来好好的剪个指甲时,他们常常不是选择戴上大大的手套,就是使用厚厚的防护手套,来从事这项工作。然而,厚重的手套不仅让绿鬣蜥受到更大的惊吓,同时也因为太厚重,让饲主不容易感测到施加在绿鬣蜥骨头上的压力。当绿鬣蜥有钙质缺乏的病徵时,骨折是常常发生的意外。以大部分动物医师的规定来说,饲主应在绿鬣蜥康复期间保持其静止并移除饲养环境中所有的装备,这麼一来,原本就不怎麼受教的绿鬣蜥,在这段时间之後,可以说是完全恢复了野性的本能。
以上的剧情,对於那些因为看到别人家乖巧的绿鬣蜥而自己去跃跃欲试的饲主,无疑是一场恶梦。此外,不仅对於绿鬣蜥来说会是一种折磨,那些日渐壮大并逐渐想要以**取得主控权的绿鬣蜥,对饲主来说也会变成一种折磨。
我所接到或是拨出去的电话中,大部分的内容都与不驯服的绿鬣蜥有关。大部分我和其他援救人员所收到的绿鬣蜥都是不驯服的。最好的状况下,它们也只能容许人类非常短暂的接触行为。人们在遗弃自己的绿鬣蜥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它们难以驯服,或是每次饲主走过笼子,被绿鬣蜥盯著瞧石里,心里会有罪恶感。更糟的是,有些绿鬣蜥甚至後来被迁移到湿冷的车库里,一天中只有餵食或更换水盘的时候,主人才与之接触。
但是驯服绿鬣蜥并让它适应人类的环境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件工作需要一点时间,也可能会让你少掉几块皮肤、让你失眠几天,或是偶尔让你觉得心灰意冷。另一方面,这件工作也有助於改善饲主及宠物的健康及心理状态、增加绿鬣蜥对於周遭的好奇心,并提供了一个教育机会,使你的小孩或朋友能了解如何去跟一个活生生的动物作交流。
驯服与社会化之间的差别
我使用以上两个不同的名词,来区分绿鬣蜥对於行为的改造,以及对於人为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级。
一只驯化 的绿鬣蜥,可以在饲主走近或是进行必要的接触时,可以不再感觉到紧迫。抓取它们时不再看见它们不再扭来扭去、暴冲、甩尾、发出嘶嘶声、侧身躲避,甚至咬人;饲主也可以安心地检查它们的身体,包括脚趾、尾巴及垂肉,也可以安心的去帮它们剪趾甲、清理环境,或更换饮食。它在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显得很安适,也愿意让饲主接触,开始对家里来来去去的家人或访客会产生兴趣,甚至对其他的宠物也一样。在理想的状态下,一只驯化的绿鬣蜥可以非常适应汽车旅行;被没见过的动物医师诊断时,也不会太神经质。
一只驯化的绿鬣蜥也可能容许自己的头、颈部或是肩部被人类抚摸,也可能愿意去接受有一定熟悉度的人类手上所餵的食物。
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比上述所言还要更驯服、更接近人类。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与人类相处、常去寻找自己的饲主及家庭成员,甚至去找家里其他的宠物串串门子。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可能会爬到你的腿上打个盹,或是在你耳边友善地呼气。它们可能会轻轻地撞你一下,看看你愿不愿意摸摸它或是抱抱它。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坐在车子里兜风,看看外面新奇的人事物;它们在你用它当教材在课堂上讲课时,总是处心积虑地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并用相同於小朋友的好奇与困惑,端详著周遭的这些生物。它们在公众场合显得怡然自得,并以冷静的态度面对人群、各种活动,以及对话。高度社会化的绿鬣蜥就是那种你一眼就会爱上的绿鬣蜥,当然,大部分的时候你都不知道饲主背後所需**的时间和心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绿鬣蜥都有”能力” (想不出更好的辞汇) 来达到如此高度的社会化程度,毕竟每只个体都有不同的脾气;但是,它们至少都能被驯服。如果你对於你的绿鬣蜥可能会是个顽强份子这件事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你依然愿意花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建立彼此的关系,这对你本身,或是绿鬣蜥,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在才开始驯育为时已晚?
如果你的绿鬣蜥已经好几岁大了还顽冥不化,这并不代表它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接受驯化教育。然而,在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真的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检讨你的饲育行为。如果遇到有经验的饲主,不要犹豫,多多向他们请益。他们常常可以看见你所不以为意的行为 (声调、手势、姿态、动作),而这些行为可能是你失败的关键。
Iguana Psych 101, or The Pavlovian Training of Humans
在野地,绿鬣蜥在某些方面也展现了其群体性。它们成群在树上进行日光浴或是进食,在草食性动物之间,当食物充足时,竞争的行为就不是很有意义了。再说,只要气候没有显著的变化,绿鬣蜥所居住的茂密森林,自然就不乏充足的食物了。事实上,竞争的行为还是存在的,譬如说抢占领土、争夺季节性的特定水果,或是繁殖季时争夺雌体。
雄体的竞争意味最浓厚,而成熟的雄体经常独占鰲头 – 最好的日光浴地点、最大的领土,以及最多的异性。雌体的领域性偶尔才会展现,采取吓阻性的动作时,主要的诉求是希望获得独处的机会 (这是指在野外;人为的环境中,它们的确还是会有地域性)。年轻的雄性在未达成熟阶段前会与比较不具侵略性的优势雄体为伍,但是一旦优势雄体开始了侵占领域或是求偶等行为时,这些小夥子大多都会识相地远离。年轻的雄体即使达到性成熟,若是此刻它们还无法与大型的雄体竞争,它们在繁殖季就可能不会展现**期的肤色,也就是会保持它们在少年时期和雌体相似的体色,以保护自身安全。这种行为在动物界许多的物种间都可以发现。
在人为环境中,刚孵化的绿鬣蜥最早是把饲主当成掠食者来看待的。在一段时间之後,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煮成绿鬣蜥浓汤,小绿鬣蜥会慢慢开始把人类归类为生存环境中地位比较高的个体。
刚入手的小绿鬣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就像食物链底层的小型动物一样。它们觉得自己处在掠食者的魔掌之下,所以它们会以暴冲、虚张声势、甩尾巴,以及张开嘴巴等等行为来显示它们有多不好惹。如果没有成效,它们就会开始逃跑。如果你试图抓它,它就会甩尾巴、爪子乱抓,或是像鳄鱼一样甩动身子,总之,就是想尽各种方式来逃脱。如果你在此时让它逃脱了,或是乾脆就不去抓他了,小绿鬣蜥就会以为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有用的。下次你再去抓它,它又会故技重施,若你还是因为被抓了就松手,或还是不敢去抓它,久而久之,它就会渐渐把你当成一个软脚虾,而不是先前所认为的掠食者。
注意: 如果你新入手的绿鬣蜥并不是这样,反而在你想抓它的时候显得平静而不反抗,那麼你并不一定是个挑到优越驯服个体的饲主,因为,大部分的情况,是你挑到的绿鬣蜥本身已经生病了。这时候,赶快带去看医生。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收集最新鲜的排泄物以供诊断。
大部分的饲主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等待的方式来让它恢复平静。有些饲主认为只要绿鬣蜥”适应”了环境或是长大了以後就会乖,其实不然。通常的结果是,等到绿鬣蜥长到 5 呎长时,它们还是一样的狂野,就像你刚入手时一样。这时候它可不会再逃跑了。它们可能用长满一排牙齿的上下颚给你狠很的一口咬下去,而它们的尾巴此时已经变成强而有力的工具,随便一甩,也可以把你的皮肤划伤。这时你就会开始担心了,因为你依稀记得,它好像还会长得更大。
因此,少数的绿鬣蜥会被驯化,甚至会与人互动。如果你的绿鬣蜥一直都是采放任养殖的方式,我们就无法保证你的绿鬣蜥会是个乖乖牌了。同时,我们也无法判断哪一只绿鬣蜥宝宝有成为乖乖牌的潜质,或是哪一只需要多少时间来教育它成为乖乖牌,因此,如果你没有那个时间或心力来好好教育它,与其靠运气看选不选得到天生的乖乖牌绿鬣蜥,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养它。
有些饲主或是养育人已经成功的跟绿鬣蜥建立了一种关系,但是家庭中的其它成员还是可能遭遇相同的野蛮行为,这是因为饲主并没有屈就去忍受这些行为,而使得绿鬣蜥将之视为群体中的老大。然而,对於其它的人,就会试著以恫吓的方式取得主导地位,而它们通常都会成功。更有些饲主或养育人已经将绿鬣蜥驯化,不再对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产生攻击行为,然而对於外来客甚至是熟客,依然会表现出想要主导局势的倾向。
绿鬣蜥的驯化工作基本上可以在一只个体的任何年龄段开始进行,但是我强烈的建议你从幼体阶段开始驯化绿鬣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幼体绿鬣蜥能够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小于他们成熟以后的程度。当绿鬣蜥幼体孵化之后,他们会本能的认为周围体形巨大而试图捕捉他们的生物——人类,是一种恐怖的掠食者。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会本能的抗拒人类的接触,甚至会拼死反抗。这种认知需要饲主通过长期频繁的接触来改变。其中有两点是你需要做到的。
第一点,给你的绿鬣蜥剪指甲,虽然他们的甩尾动作也会给人带来一道红肿的伤痕,但是相对于他们的利爪来说,这几乎就算不上什么事儿了。如果你不想天天要带手套之后才能接触你的宠物,最好还是定期给他们剪指甲。剪指甲可以用剪子或者普通的指甲刀,需要注意的是只剪掉指甲的尖端部分就可以了,剪得太多很可能会伤害到他们而导致流血。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接触绿鬣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才是主人,你控制情况,也是你在做决定。很多饲养者在驯化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因为个体的疯狂反抗而放弃了,想要等待这些绿鬣蜥平静下来的时候再尝试。但记住,当绿鬣蜥发现他们的反抗可以让他们控制住局势的时候,本能的在你下一次尝试的时候他们会变本加厉的进行同样的抵抗,因为这样的抵抗已经被你上次的放弃证明是有效的。所以,在驯化的初期阶段,哪怕需要付出一些血的代价,也一定不能因为个体的剧烈反应而放弃,在绿鬣蜥筋疲力尽后,他们会安静下来,这时适当的爱抚他们,温柔的对他们说话,给他一些食物作为奖励或者带着他们在房间里转转都是可以让他们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人类并非掠食者,反抗是无效的,而即便不反抗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建立了这种认知,你的驯化过程就已经走向了成功。
当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训练,你的绿鬣蜥已经适应了人类的存在和接触之后,可以试试看带他们出门接触更多的人。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加适应嘈杂的环境和陌生人的接触。一只高度驯化的绿鬣蜥毫无疑问是可以和人类产生某种程度的交流的,而这正是我们饲养这些宠物的最大成就所在。
绿鬣蜥的驯化工作基本上可以在一只个体的任何年龄段开始进行,但是我强烈的建议你从幼体阶段开始驯化绿鬣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幼体绿鬣蜥能够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小于他们成熟以后的程度。当绿鬣蜥幼体孵化之后,他们会本能的认为周围体形巨大而试图捕捉他们的生物——人类,是一种恐怖的掠食者。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会本能的抗拒人类的接触,甚至会拼死反抗。这种认知需要饲主通过长期频繁的接触来改变。其中有两点是你需要做到的。
第一点,给你的绿鬣蜥剪指甲,虽然他们的甩尾动作也会给人带来一道红肿的伤痕,但是相对于他们的利爪来说,这几乎就算不上什么事儿了。如果你不想天天要带手套之后才能接触你的宠物,最好还是定期给他们剪指甲。剪指甲可以用剪子或者普通的指甲刀,需要注意的是只剪掉指甲的尖端部分就可以了,剪得太多很可能会伤害到他们而导致流血。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接触绿鬣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才是主人,你控制情况,也是你在做决定。很多饲养者在驯化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因为个体的疯狂反抗而放弃了,想要等待这些绿鬣蜥平静下来的时候再尝试。但记住,当绿鬣蜥发现他们的反抗可以让他们控制住局势的时候,本能的在你下一次尝试的时候他们会变本加厉的进行同样的抵抗,因为这样的抵抗已经被你上次的放弃证明是有效的。所以,在驯化的初期阶段,哪怕需要付出一些血的代价,也一定不能因为个体的剧烈反应而放弃,在绿鬣蜥筋疲力尽后,他们会安静下来,这时适当的爱抚他们,温柔的对他们说话,给他一些食物作为奖励或者带着他们在房间里转转都是可以让他们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人类并非掠食者,反抗是无效的,而即便不反抗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建立了这种认知,你的驯化过程就已经走向了成功。
当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训练,你的绿鬣蜥已经适应了人类的存在和接触之后,可以试试看带他们出门接触更多的人。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加适应嘈杂的环境和陌生人的接触。一只高度驯化的绿鬣蜥毫无疑问是可以和人类产生某种程度的交流的,而这正是我们饲养这些宠物的最大成就所在。
行为矫治
动物驯化的根本,就是让它去接受饲主,并进一步的去与饲主沟通。实际说起来,就是改变动物的行为而使其面对环境或是饲主时可以减少一些压力感,不管对象是大象、鳄鱼、杀人鲸,或是绿鬣蜥,这的定理都是不变的。当你到动物园看到大象依管理员的指示把前脚举高,这并不代表它在表演,而是院方训练并改变了它的行为,使得兽医可以更方便的去检查象足上的受伤或感染情形,并决定是否要帮大象修剪肉趾。鸟类也会表现出相似的变异行为,譬如鹦鹉不管在野地或是人工的环境中,都会去模仿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不管是让它们跟主人说话、飞到观众席从观众的口袋中叼出一张纸币,或是以掠食者的姿态向观众展示向下俯冲的英姿,这些秀场上的大明星都是靠著长期以来的互通信号 / 行为养成 / 习惯矫正所造就的。根据不同的物种,行为矫正有助於饲主与宠物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这种了解或创造某种有用的行为或反应的能力,可以为饲主及宠物建立起长期的关系,但是严格说起来并不尽然。有些人为饲养的宠物对它们的饲主并不会造成威胁,但是有些则恰好相反。这也是为什麼常常我们在援救狮子、老虎、豹等动物时最後选择放弃,或者是饲主搬离时选择遗弃宠物,或是饲主无法饲养导致公家单位来没收该动物的重要因素。小狮子圆嘟嘟的幼体固然可爱到了极点,等到它长到成体,力气大到一怒之下随时可以一把抓破你的脸的那种大小时,又会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只绿鬣蜥虽然不像大型猫科动物这样骇人,但是它们也足够让你偶而进进急诊室,让你成为整型大夫的熟客了。
基本驯化原理
一只未受驯化的绿鬣蜥每次见到或是**与 人类接触时都会产生紧迫感。未驯化的绿鬣蜥通常不怎麼好玩,如果绿鬣蜥在被抓取时总是试著逃跑、用爪子抓人、用尾巴甩人,或是甚至试著咬人时,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当饲主们无法顺利抓住他们的绿鬣蜥来好好的剪个指甲时,他们常常不是选择戴上大大的手套,就是使用厚厚的防护手套,来从事这项工作。然而,厚重的手套不仅让绿鬣蜥受到更大的惊吓,同时也因为太厚重,让饲主不容易感测到施加在绿鬣蜥骨头上的压力。当绿鬣蜥有钙质缺乏的病徵时,骨折是常常发生的意外。以大部分动物医师的规定来说,饲主应在绿鬣蜥康复期间保持其静止并移除饲养环境中所有的装备,这麼一来,原本就不怎麼受教的绿鬣蜥,在这段时间之後,可以说是完全恢复了野性的本能。
以上的剧情,对於那些因为看到别人家乖巧的绿鬣蜥而自己去跃跃欲试的饲主,无疑是一场恶梦。此外,不仅对於绿鬣蜥来说会是一种折磨,那些日渐壮大并逐渐想要以**取得主控权的绿鬣蜥,对饲主来说也会变成一种折磨。
我所接到或是拨出去的电话中,大部分的内容都与不驯服的绿鬣蜥有关。大部分我和其他援救人员所收到的绿鬣蜥都是不驯服的。最好的状况下,它们也只能容许人类非常短暂的接触行为。人们在遗弃自己的绿鬣蜥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它们难以驯服,或是每次饲主走过笼子,被绿鬣蜥盯著瞧石里,心里会有罪恶感。更糟的是,有些绿鬣蜥甚至後来被迁移到湿冷的车库里,一天中只有餵食或更换水盘的时候,主人才与之接触。
但是驯服绿鬣蜥并让它适应人类的环境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件工作需要一点时间,也可能会让你少掉几块皮肤、让你失眠几天,或是偶尔让你觉得心灰意冷。另一方面,这件工作也有助於改善饲主及宠物的健康及心理状态、增加绿鬣蜥对於周遭的好奇心,并提供了一个教育机会,使你的小孩或朋友能了解如何去跟一个活生生的动物作交流。
驯服与社会化之间的差别
我使用以上两个不同的名词,来区分绿鬣蜥对於行为的改造,以及对於人为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级。
一只驯化 的绿鬣蜥,可以在饲主走近或是进行必要的接触时,可以不再感觉到紧迫。抓取它们时不再看见它们不再扭来扭去、暴冲、甩尾、发出嘶嘶声、侧身躲避,甚至咬人;饲主也可以安心地检查它们的身体,包括脚趾、尾巴及垂肉,也可以安心的去帮它们剪趾甲、清理环境,或更换饮食。它在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显得很安适,也愿意让饲主接触,开始对家里来来去去的家人或访客会产生兴趣,甚至对其他的宠物也一样。在理想的状态下,一只驯化的绿鬣蜥可以非常适应汽车旅行;被没见过的动物医师诊断时,也不会太神经质。
一只驯化的绿鬣蜥也可能容许自己的头、颈部或是肩部被人类抚摸,也可能愿意去接受有一定熟悉度的人类手上所餵的食物。
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比上述所言还要更驯服、更接近人类。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与人类相处、常去寻找自己的饲主及家庭成员,甚至去找家里其他的宠物串串门子。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可能会爬到你的腿上打个盹,或是在你耳边友善地呼气。它们可能会轻轻地撞你一下,看看你愿不愿意摸摸它或是抱抱它。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坐在车子里兜风,看看外面新奇的人事物;它们在你用它当教材在课堂上讲课时,总是处心积虑地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并用相同於小朋友的好奇与困惑,端详著周遭的这些生物。它们在公众场合显得怡然自得,并以冷静的态度面对人群、各种活动,以及对话。高度社会化的绿鬣蜥就是那种你一眼就会爱上的绿鬣蜥,当然,大部分的时候你都不知道饲主背後所需**的时间和心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绿鬣蜥都有”能力” (想不出更好的辞汇) 来达到如此高度的社会化程度,毕竟每只个体都有不同的脾气;但是,它们至少都能被驯服。如果你对於你的绿鬣蜥可能会是个顽强份子这件事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你依然愿意花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建立彼此的关系,这对你本身,或是绿鬣蜥,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在才开始驯育为时已晚?
如果你的绿鬣蜥已经好几岁大了还顽冥不化,这并不代表它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接受驯化教育。然而,在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真的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检讨你的饲育行为。如果遇到有经验的饲主,不要犹豫,多多向他们请益。他们常常可以看见你所不以为意的行为 (声调、手势、姿态、动作),而这些行为可能是你失败的关键。
Iguana Psych 101, or The Pavlovian Training of Humans
在野地,绿鬣蜥在某些方面也展现了其群体性。它们成群在树上进行日光浴或是进食,在草食性动物之间,当食物充足时,竞争的行为就不是很有意义了。再说,只要气候没有显著的变化,绿鬣蜥所居住的茂密森林,自然就不乏充足的食物了。事实上,竞争的行为还是存在的,譬如说抢占领土、争夺季节性的特定水果,或是繁殖季时争夺雌体。
雄体的竞争意味最浓厚,而成熟的雄体经常独占鰲头 – 最好的日光浴地点、最大的领土,以及最多的异性。雌体的领域性偶尔才会展现,采取吓阻性的动作时,主要的诉求是希望获得独处的机会 (这是指在野外;人为的环境中,它们的确还是会有地域性)。年轻的雄性在未达成熟阶段前会与比较不具侵略性的优势雄体为伍,但是一旦优势雄体开始了侵占领域或是求偶等行为时,这些小夥子大多都会识相地远离。年轻的雄体即使达到性成熟,若是此刻它们还无法与大型的雄体竞争,它们在繁殖季就可能不会展现**期的肤色,也就是会保持它们在少年时期和雌体相似的体色,以保护自身安全。这种行为在动物界许多的物种间都可以发现。
在人为环境中,刚孵化的绿鬣蜥最早是把饲主当成掠食者来看待的。在一段时间之後,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煮成绿鬣蜥浓汤,小绿鬣蜥会慢慢开始把人类归类为生存环境中地位比较高的个体。
刚入手的小绿鬣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就像食物链底层的小型动物一样。它们觉得自己处在掠食者的魔掌之下,所以它们会以暴冲、虚张声势、甩尾巴,以及张开嘴巴等等行为来显示它们有多不好惹。如果没有成效,它们就会开始逃跑。如果你试图抓它,它就会甩尾巴、爪子乱抓,或是像鳄鱼一样甩动身子,总之,就是想尽各种方式来逃脱。如果你在此时让它逃脱了,或是乾脆就不去抓他了,小绿鬣蜥就会以为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有用的。下次你再去抓它,它又会故技重施,若你还是因为被抓了就松手,或还是不敢去抓它,久而久之,它就会渐渐把你当成一个软脚虾,而不是先前所认为的掠食者。
注意: 如果你新入手的绿鬣蜥并不是这样,反而在你想抓它的时候显得平静而不反抗,那麼你并不一定是个挑到优越驯服个体的饲主,因为,大部分的情况,是你挑到的绿鬣蜥本身已经生病了。这时候,赶快带去看医生。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收集最新鲜的排泄物以供诊断。
大部分的饲主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等待的方式来让它恢复平静。有些饲主认为只要绿鬣蜥”适应”了环境或是长大了以後就会乖,其实不然。通常的结果是,等到绿鬣蜥长到 5 呎长时,它们还是一样的狂野,就像你刚入手时一样。这时候它可不会再逃跑了。它们可能用长满一排牙齿的上下颚给你狠很的一口咬下去,而它们的尾巴此时已经变成强而有力的工具,随便一甩,也可以把你的皮肤划伤。这时你就会开始担心了,因为你依稀记得,它好像还会长得更大。
因此,少数的绿鬣蜥会被驯化,甚至会与人互动。如果你的绿鬣蜥一直都是采放任养殖的方式,我们就无法保证你的绿鬣蜥会是个乖乖牌了。同时,我们也无法判断哪一只绿鬣蜥宝宝有成为乖乖牌的潜质,或是哪一只需要多少时间来教育它成为乖乖牌,因此,如果你没有那个时间或心力来好好教育它,与其靠运气看选不选得到天生的乖乖牌绿鬣蜥,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养它。
有些饲主或是养育人已经成功的跟绿鬣蜥建立了一种关系,但是家庭中的其它成员还是可能遭遇相同的野蛮行为,这是因为饲主并没有屈就去忍受这些行为,而使得绿鬣蜥将之视为群体中的老大。然而,对於其它的人,就会试著以恫吓的方式取得主导地位,而它们通常都会成功。更有些饲主或养育人已经将绿鬣蜥驯化,不再对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产生攻击行为,然而对於外来客甚至是熟客,依然会表现出想要主导局势的倾向。
行为矫治
动物驯化的根本,就是让它去接受饲主,并进一步的去与饲主沟通。实际说起来,就是改变动物的行为而使其面对环境或是饲主时可以减少一些压力感,不管对象是大象、鳄鱼、杀人鲸,或是绿鬣蜥,这的定理都是不变的。当你到动物园看到大象依管理员的指示把前脚举高,这并不代表它在表演,而是院方训练并改变了它的行为,使得兽医可以更方便的去检查象足上的受伤或感染情形,并决定是否要帮大象修剪肉趾。鸟类也会表现出相似的变异行为,譬如鹦鹉不管在野地或是人工的环境中,都会去模仿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不管是让它们跟主人说话、飞到观众席从观众的口袋中叼出一张纸币,或是以掠食者的姿态向观众展示向下俯冲的英姿,这些秀场上的大明星都是靠著长期以来的互通信号 / 行为养成 / 习惯矫正所造就的。根据不同的物种,行为矫正有助於饲主与宠物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这种了解或创造某种有用的行为或反应的能力,可以为饲主及宠物建立起长期的关系,但是严格说起来并不尽然。有些人为饲养的宠物对它们的饲主并不会造成威胁,但是有些则恰好相反。这也是为什麼常常我们在援救狮子、老虎、豹等动物时最後选择放弃,或者是饲主搬离时选择遗弃宠物,或是饲主无法饲养导致公家单位来没收该动物的重要因素。小狮子圆嘟嘟的幼体固然可爱到了极点,等到它长到成体,力气大到一怒之下随时可以一把抓破你的脸的那种大小时,又会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只绿鬣蜥虽然不像大型猫科动物这样骇人,但是它们也足够让你偶而进进急诊室,让你成为整型大夫的熟客了。
基本驯化原理
一只未受驯化的绿鬣蜥每次见到或是**与 人类接触时都会产生紧迫感。未驯化的绿鬣蜥通常不怎麼好玩,如果绿鬣蜥在被抓取时总是试著逃跑、用爪子抓人、用尾巴甩人,或是甚至试著咬人时,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当饲主们无法顺利抓住他们的绿鬣蜥来好好的剪个指甲时,他们常常不是选择戴上大大的手套,就是使用厚厚的防护手套,来从事这项工作。然而,厚重的手套不仅让绿鬣蜥受到更大的惊吓,同时也因为太厚重,让饲主不容易感测到施加在绿鬣蜥骨头上的压力。当绿鬣蜥有钙质缺乏的病徵时,骨折是常常发生的意外。以大部分动物医师的规定来说,饲主应在绿鬣蜥康复期间保持其静止并移除饲养环境中所有的装备,这麼一来,原本就不怎麼受教的绿鬣蜥,在这段时间之後,可以说是完全恢复了野性的本能。
以上的剧情,对於那些因为看到别人家乖巧的绿鬣蜥而自己去跃跃欲试的饲主,无疑是一场恶梦。此外,不仅对於绿鬣蜥来说会是一种折磨,那些日渐壮大并逐渐想要以**取得主控权的绿鬣蜥,对饲主来说也会变成一种折磨。
我所接到或是拨出去的电话中,大部分的内容都与不驯服的绿鬣蜥有关。大部分我和其他援救人员所收到的绿鬣蜥都是不驯服的。最好的状况下,它们也只能容许人类非常短暂的接触行为。人们在遗弃自己的绿鬣蜥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它们难以驯服,或是每次饲主走过笼子,被绿鬣蜥盯著瞧石里,心里会有罪恶感。更糟的是,有些绿鬣蜥甚至後来被迁移到湿冷的车库里,一天中只有餵食或更换水盘的时候,主人才与之接触。
但是驯服绿鬣蜥并让它适应人类的环境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件工作需要一点时间,也可能会让你少掉几块皮肤、让你失眠几天,或是偶尔让你觉得心灰意冷。另一方面,这件工作也有助於改善饲主及宠物的健康及心理状态、增加绿鬣蜥对於周遭的好奇心,并提供了一个教育机会,使你的小孩或朋友能了解如何去跟一个活生生的动物作交流。
驯服与社会化之间的差别
我使用以上两个不同的名词,来区分绿鬣蜥对於行为的改造,以及对於人为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级。
一只驯化 的绿鬣蜥,可以在饲主走近或是进行必要的接触时,可以不再感觉到紧迫。抓取它们时不再看见它们不再扭来扭去、暴冲、甩尾、发出嘶嘶声、侧身躲避,甚至咬人;饲主也可以安心地检查它们的身体,包括脚趾、尾巴及垂肉,也可以安心的去帮它们剪趾甲、清理环境,或更换饮食。它在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显得很安适,也愿意让饲主接触,开始对家里来来去去的家人或访客会产生兴趣,甚至对其他的宠物也一样。在理想的状态下,一只驯化的绿鬣蜥可以非常适应汽车旅行;被没见过的动物医师诊断时,也不会太神经质。
一只驯化的绿鬣蜥也可能容许自己的头、颈部或是肩部被人类抚摸,也可能愿意去接受有一定熟悉度的人类手上所餵的食物。
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比上述所言还要更驯服、更接近人类。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与人类相处、常去寻找自己的饲主及家庭成员,甚至去找家里其他的宠物串串门子。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可能会爬到你的腿上打个盹,或是在你耳边友善地呼气。它们可能会轻轻地撞你一下,看看你愿不愿意摸摸它或是抱抱它。一只社会化的绿鬣蜥喜欢坐在车子里兜风,看看外面新奇的人事物;它们在你用它当教材在课堂上讲课时,总是处心积虑地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并用相同於小朋友的好奇与困惑,端详著周遭的这些生物。它们在公众场合显得怡然自得,并以冷静的态度面对人群、各种活动,以及对话。高度社会化的绿鬣蜥就是那种你一眼就会爱上的绿鬣蜥,当然,大部分的时候你都不知道饲主背後所需**的时间和心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绿鬣蜥都有”能力” (想不出更好的辞汇) 来达到如此高度的社会化程度,毕竟每只个体都有不同的脾气;但是,它们至少都能被驯服。如果你对於你的绿鬣蜥可能会是个顽强份子这件事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你依然愿意花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建立彼此的关系,这对你本身,或是绿鬣蜥,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在才开始驯育为时已晚?
如果你的绿鬣蜥已经好几岁大了还顽冥不化,这并不代表它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接受驯化教育。然而,在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真的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检讨你的饲育行为。如果遇到有经验的饲主,不要犹豫,多多向他们请益。他们常常可以看见你所不以为意的行为 (声调、手势、姿态、动作),而这些行为可能是你失败的关键。
Iguana Psych 101, or The Pavlovian Training of Humans
在野地,绿鬣蜥在某些方面也展现了其群体性。它们成群在树上进行日光浴或是进食,在草食性动物之间,当食物充足时,竞争的行为就不是很有意义了。再说,只要气候没有显著的变化,绿鬣蜥所居住的茂密森林,自然就不乏充足的食物了。事实上,竞争的行为还是存在的,譬如说抢占领土、争夺季节性的特定水果,或是繁殖季时争夺雌体。
雄体的竞争意味最浓厚,而成熟的雄体经常独占鰲头 – 最好的日光浴地点、最大的领土,以及最多的异性。雌体的领域性偶尔才会展现,采取吓阻性的动作时,主要的诉求是希望获得独处的机会 (这是指在野外;人为的环境中,它们的确还是会有地域性)。年轻的雄性在未达成熟阶段前会与比较不具侵略性的优势雄体为伍,但是一旦优势雄体开始了侵占领域或是求偶等行为时,这些小夥子大多都会识相地远离。年轻的雄体即使达到性成熟,若是此刻它们还无法与大型的雄体竞争,它们在繁殖季就可能不会展现**期的肤色,也就是会保持它们在少年时期和雌体相似的体色,以保护自身安全。这种行为在动物界许多的物种间都可以发现。
在人为环境中,刚孵化的绿鬣蜥最早是把饲主当成掠食者来看待的。在一段时间之後,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煮成绿鬣蜥浓汤,小绿鬣蜥会慢慢开始把人类归类为生存环境中地位比较高的个体。
刚入手的小绿鬣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就像食物链底层的小型动物一样。它们觉得自己处在掠食者的魔掌之下,所以它们会以暴冲、虚张声势、甩尾巴,以及张开嘴巴等等行为来显示它们有多不好惹。如果没有成效,它们就会开始逃跑。如果你试图抓它,它就会甩尾巴、爪子乱抓,或是像鳄鱼一样甩动身子,总之,就是想尽各种方式来逃脱。如果你在此时让它逃脱了,或是乾脆就不去抓他了,小绿鬣蜥就会以为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有用的。下次你再去抓它,它又会故技重施,若你还是因为被抓了就松手,或还是不敢去抓它,久而久之,它就会渐渐把你当成一个软脚虾,而不是先前所认为的掠食者。
注意: 如果你新入手的绿鬣蜥并不是这样,反而在你想抓它的时候显得平静而不反抗,那麼你并不一定是个挑到优越驯服个体的饲主,因为,大部分的情况,是你挑到的绿鬣蜥本身已经生病了。这时候,赶快带去看医生。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收集最新鲜的排泄物以供诊断。
大部分的饲主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等待的方式来让它恢复平静。有些饲主认为只要绿鬣蜥”适应”了环境或是长大了以後就会乖,其实不然。通常的结果是,等到绿鬣蜥长到 5 呎长时,它们还是一样的狂野,就像你刚入手时一样。这时候它可不会再逃跑了。它们可能用长满一排牙齿的上下颚给你狠很的一口咬下去,而它们的尾巴此时已经变成强而有力的工具,随便一甩,也可以把你的皮肤划伤。这时你就会开始担心了,因为你依稀记得,它好像还会长得更大。
因此,少数的绿鬣蜥会被驯化,甚至会与人互动。如果你的绿鬣蜥一直都是采放任养殖的方式,我们就无法保证你的绿鬣蜥会是个乖乖牌了。同时,我们也无法判断哪一只绿鬣蜥宝宝有成为乖乖牌的潜质,或是哪一只需要多少时间来教育它成为乖乖牌,因此,如果你没有那个时间或心力来好好教育它,与其靠运气看选不选得到天生的乖乖牌绿鬣蜥,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养它。
有些饲主或是养育人已经成功的跟绿鬣蜥建立了一种关系,但是家庭中的其它成员还是可能遭遇相同的野蛮行为,这是因为饲主并没有屈就去忍受这些行为,而使得绿鬣蜥将之视为群体中的老大。然而,对於其它的人,就会试著以恫吓的方式取得主导地位,而它们通常都会成功。更有些饲主或养育人已经将绿鬣蜥驯化,不再对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产生攻击行为,然而对於外来客甚至是熟客,依然会表现出想要主导局势的倾向。
绿蜥是不会携带狂犬病**的,但是被咬了也要抓紧时间对伤口消毒和挤出伤口的血,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蜥蜴类的**,所以饲养这类宠物一定要小心.
可以的 绝对没问题 绿鬣蜥虽然体型大 但是是吃素的 绝对不会攻击小蜥蜴 丽文龙和绿鬣蜥都是树蜥的 很少下地面 而且是日行性的 而豹纹守宫是夜行性的 白天而且喜欢躲在躲避里面 所以是完全可以在一起养的
上一篇
宠物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