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皎然的《诗式》,主要谈到了诗歌理论的哪些内容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皎然史诗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皎然的《诗式》,主要谈到了诗歌理论的哪些内容(皎然《诗式》提出的诗学理论概念是)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皎然的《诗式》,主要谈到了诗歌理论的哪些内容

皎然《诗式》是唐代诗论史上最重要的诗学著作,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鉴赏,批评等诸多方面。皎然以诗僧的身份,佛禅的眼光,儒生的经历和道家平淡自然的心态构造了这部体现诗歌艺术创造,艺术鉴赏等各方面特色的论诗著作。作为皎然晚年著作的《诗式》,是其多年来创作实践理论的总结,然而却内容零散,缺乏体系性。 本论文力图从宏观角度把握《诗式》诗歌理论的内容,将其琐碎的诗学观点分门别类为创作论,鉴赏论,风格论三部分,对每一部分的条目进行详细的诠释。并从微观着眼,以哲学上的辩证法理论去分别阐述《诗式》总纲和这三部分的辩证法特色,以一分为二,不偏不倚等“诗家中道”观为依据去总结《诗式》内容的辩证和谐关系。此外,深入探讨了《诗式》诗歌理论形成的原因,即皎然儒释道三家合流思想的内因,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和王昌龄《诗格》影响的外因。最后,从历时性的角度评价了皎然诗歌理论的文论史定位和对后世诗论的影响,主要是对司空图、严羽诗歌理论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的论述,梳理了《诗式》零乱的结构,发现了其内部理论中较有先进性的辩证色彩,肯定了皎然个人思想和文艺水平的卓越,并突出了《诗式》承前启后的诗论史地位。

皎然的《诗式》,主要谈到了诗歌理论的哪些内容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有哪些

作为皈依空门、万缘了断的僧人,皎然作诗论诗均无直接的功名动机,故主张抒**情实感,所谓“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自然”。重性情而尚自然,显然受《文心雕龙》所谓“自然之道”、《诗品》所谓“自然英旨”的影响。如卷一论对偶乃“天地自然之数”,但“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自然之数”,与《文心雕龙·丽辞》篇“造物赋形,支体必双”及“奇偶适变,不劳经营”之说用意全同。再如《诗品》从“自然英旨”出发,而反对沈约等人的声病之说,《诗式》也认为“沈休文(约)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卷一《明四声》);《诗品》认为“至于吟咏情性(指作诗),亦何贵于用事”,《诗式》也以“不用事”为“第一格”。但皎然论诗颇为辩证,而力避偏失。如他虽不满于沈约等人的声病之论过为繁琐,却又不废声律,认为“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卷一《明作用》),即合理而科学的声律规定,只要熟练掌握,并不妨碍诗人情志的抒发与艺术技巧的发挥。再如他虽以不用事为第一高格,却也并不一概否定用事,而以大量篇幅对用事的种种情况与利弊作了探讨。再如卷一《诗有六不》谓“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诗有六至》谓“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故而不迁”等等,都从正反、得失、过与不及两个方面着眼,虽有“温柔敦厚”、“中庸之道”之嫌,但在精神实质上,颇合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总之,重抒情而尚自然,可谓皎然论诗的核心观念,其他大抵由此生发。当然由于他的佛徒身份,其抒情往往为恬淡无争之情,而与慷慨、风力之豪情相违背,“自然”也显有佛、道思想的印记。
皎然论抒情,又颇主含蓄隽永、蕴藉**之情,所谓“两重意己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卷一《重意涛例》)。在具体阐发中,又例举所渭“一重意”、“二重意”、“三重意”、“四重意”的前人诗句,虽不免牵强附会,有强作解事之嫌,但要求于具体形象之外含深长的一美感韵味,则用意可取。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之论,虽承刘解“文外曲旨”、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而来,却又受当时三教并重的影响,即儒家的“比兴”之说、道家的“得意忘象”之说、释家的“不立文字”之说。皎然对此,也有明言。

卷五论“复古通变”,也有灼见。复与变、古与今,都是历代要遇到并引起论争的问题。皎然认为“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对复古与通变的界定,较为得当。从他以为“复忌太过”而变“不忌太过”之语可见,他是更重“变”的。唐代诗学,主复与主变两条路线从开国至灭亡,贯穿始终,阵容与线索十分分明。皎然《诗式》虽也提及“风雅”、“诗教”,但其实不过是口实而已,骨子里显然是不断探讨新的艺术规律的变古派。
《诗式》中灼见胜论尚多,不能一一例举。总起来看,其中虽也有繁琐牵张及体系不严之弊,并遭后人“画地为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之讥(王夫之《鳌斋诗话》),但在唐代大量讲“诗格”、“诗式”之类以应科举的“免园册子”之中,可谓鹤一立鸡群,允为上品。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在历数此类格式之作后说:“以上诗话,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可谓确论。

在线翻译句子《诗式》是皎然对诗与诗人艺术性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关系的研究,繁华的唐朝文化背后的虚幻在《诗

" Form" is but a poem and poet of 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the prosperous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的作用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前面说过,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那是分析诗的情思、意象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得出的判断。如果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纯粹制剂,而可以用含有维生素的苹果、香蕉、橘子之类的水果方式提供,因为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好,可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
  2、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二,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如果诗人是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可能以苹果、香蕉、橘子、梨子、樱桃、芒果、草莓、荔枝等许许多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爱情诗,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
  3、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11) ,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如果诗人是要把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维生素多种多样,除了已知的,可能还有若干未知的,难以逐一辨析,诗人索性把一篮**的水果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4、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之四,是如《毛诗正义》所说,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借助意象,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如果某种维生素或别的什么药物是这个时代所忌讳的,有心匡时救世的你,无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隐含这些药剂成分的水果。其疗效虽然可疑,但总还是聊胜于无,至少也使诗人的良心稍安吧。
  5、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之五,是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理想、社会力量、社会人物的判断上的天真,缺乏远见,后来在该理想幻灭,该力量、该人物走向反面时,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如果诗人是要把某种精神的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当时曾被看好的某种维生素,后来却可能被认为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而诗只是提供过含有这种成分的水果,则不必为之付出代价。意象表达可以给诗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意象入诗也不是万能的。人的丰富深邃微妙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一一对应,人的情思不可能随时都找得到恰当的意象来表现。有时,意象表现也可能还没有“快人快语”的直抒胸臆来得痛快。因而,片段的甚至通篇的直言其意,包括直述其怀、直发其论,直赞其美,就成为必要。

皎然关于「皎然 如何」的诗句

1、皎然虚碧
[宋] 吴潜 《满江红·痴霭顽*》
2、皎然玉树相照
[宋] 管鉴 《念*娇·登高作赋》
3、大事皎然
[宋] 释道宁 《偈六十九首》




4、一死皎然无复恨
[宋] 文天祥 《有感》
5、皎然易解事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6、六月皎然满天雪
[宋] 释慧晖 《偈颂四十一首》
7、--皎然
[唐] 皎然 《建安寺夜会,对雨怀皇甫侍御曾联句》












8、皎然玉色耿无邻
[宋] 张道洽 《梅花七律》
9、皎然散飞霜
[宋] 苏轼 《戏作种松》

“泱泱”什么意思?

“泱泱”有以下五种解释: 1、气势宏大 荡荡薰风,泱泱大典。 白话文释义:浩大的春风,气势宏大的典礼。 出自:《七召·治化》 作者:梁何逊 朝代:南朝 2、水深广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白话文释义:云山苍苍茫茫,江水水深广貌。 出自:《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朝 3、形容声音婉转不绝 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 白话文释义:夜深还未到天明,曲调如此悠长,琴声依旧婉转不绝 出自:《风入松》 作者:皎然 朝代:唐朝 4、广阔;无边际 以中国泱泱**,天府之区,广土丰物,迈绝寰宇,任何一国,欲举而印度之,势所弗许。 出自:《警告全国父老书》 作者:李大钊 5、云起貌 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 白话文释义:天上的云彩低垂,泉眼中慢慢的涌出细小的水流。 出自:《文选·潘岳<射雉赋>》 作者:潘安 朝代:西晋

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现常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 其他有关知己的典故 1、陆羽与皎然 陆羽与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就达到了的这个高度。在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途径湖州,借宿于妙喜寺,有缘结识皎然,两人相见恨晚。 当时皎然已四十多岁,茶道顶尖高手,他以佛道如茶道,提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他将年轻的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后来还帮助他完成了巨著《茶经》。 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他请回湖州;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不顾自己已七十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他重回湖州。不久,皎然就在妙喜寺圆寂了,后来陆羽病逝后也葬于此,其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长叙友情。 2、管仲和鲍叔牙 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交情很好的朋友。管仲年轻时日子过得很艰苦,还要照顾他的老母亲,鲍叔牙知道后为了帮助他就找他一起做生意。 由于管仲没钱,所以做生意的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分到的钱却比鲍叔牙多很多。鲍叔牙的仆人看后为主人抱不平:“这个管仲做人怎么这样,做生意不愿意出本钱,分钱的时候却比我们主人拿得多。”鲍叔牙知道后对仆人说:“以后别再这么说了!管仲家境不好,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亲,多分一点钱是应该的。”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参兵,去战场上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不往前冲,而是躲在最后面,其他士兵们就谴责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缩头乌龟!”每当这时鲍叔牙就会维护管仲:“管仲不是这样的人,他并不是怕死,而是要留着命去照顾他的老母亲啊。”管仲知道之后十分感激,说:“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亲,但是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啊!” 一段时间后,齐国的国王死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不问政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不久将面临内乱,于是带着小王子白隐藏到了莒国,而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隐藏到鲁国。事情果然不出鲍叔牙所料,大王子诸被人**,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为了让就能够顺利坐上王位想**白,但是他在暗算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白并没死。后来鲍叔牙和白先于管仲和纠回到齐国,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白开始管理国事以后想要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再三推脱说:“管仲在各方面都比我出色,他更有资格当宰相。”白一听有些不乐意:“管仲想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才对,怎么能让他来当宰相呢?”“这怎么能怪他呢?纠是管仲的主人,他自然会效忠于纠,若是他的主人变成了您,他也一定会效忠于你的。”白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回齐国当宰相,而管仲在当上了宰相之后帮白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序。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广于流传之后,大家在称赞朋友间有很好的交情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有哪些

作为皈依空门、万缘了断的僧人,皎然作诗论诗均无直接的功名动机,故主张抒**情实感,所谓“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自然”。重性情而尚自然,显然受《文心雕龙》所谓“自然之道”、《诗品》所谓“自然英旨”的影响。如卷一论对偶乃“天地自然之数”,但“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自然之数”,与《文心雕龙·丽辞》篇“造物赋形,支体必双”及“奇偶适变,不劳经营”之说用意全同。再如《诗品》从“自然英旨”出发,而反对沈约等人的声病之说,《诗式》也认为“沈休文(约)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卷一《明四声》);《诗品》认为“至于吟咏情性(指作诗),亦何贵于用事”,《诗式》也以“不用事”为“第一格”。但皎然论诗颇为辩证,而力避偏失。如他虽不满于沈约等人的声病之论过为繁琐,却又不废声律,认为“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卷一《明作用》),即合理而科学的声律规定,只要熟练掌握,并不妨碍诗人情志的抒发与艺术技巧的发挥。再如他虽以不用事为第一高格,却也并不一概否定用事,而以大量篇幅对用事的种种情况与利弊作了探讨。再如卷一《诗有六不》谓“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诗有六至》谓“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故而不迁”等等,都从正反、得失、过与不及两个方面着眼,虽有“温柔敦厚”、“中庸之道”之嫌,但在精神实质上,颇合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总之,重抒情而尚自然,可谓皎然论诗的核心观念,其他大抵由此生发。当然由于他的佛徒身份,其抒情往往为恬淡无争之情,而与慷慨、风力之豪情相违背,“自然”也显有佛、道思想的印记。
皎然论抒情,又颇主含蓄隽永、蕴藉**之情,所谓“两重意己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卷一《重意涛例》)。在具体阐发中,又例举所渭“一重意”、“二重意”、“三重意”、“四重意”的前人诗句,虽不免牵强附会,有强作解事之嫌,但要求于具体形象之外含深长的一美感韵味,则用意可取。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之论,虽承刘解“文外曲旨”、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而来,却又受当时三教并重的影响,即儒家的“比兴”之说、道家的“得意忘象”之说、释家的“不立文字”之说。皎然对此,也有明言。

卷五论“复古通变”,也有灼见。复与变、古与今,都是历代要遇到并引起论争的问题。皎然认为“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对复古与通变的界定,较为得当。从他以为“复忌太过”而变“不忌太过”之语可见,他是更重“变”的。唐代诗学,主复与主变两条路线从开国至灭亡,贯穿始终,阵容与线索十分分明。皎然《诗式》虽也提及“风雅”、“诗教”,但其实不过是口实而已,骨子里显然是不断探讨新的艺术规律的变古派。
《诗式》中灼见胜论尚多,不能一一例举。总起来看,其中虽也有繁琐牵张及体系不严之弊,并遭后人“画地为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之讥(王夫之《鳌斋诗话》),但在唐代大量讲“诗格”、“诗式”之类以应科举的“免园册子”之中,可谓鹤一立鸡群,允为上品。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在历数此类格式之作后说:“以上诗话,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可谓确论。

功能和功能块有什么区别?

功能是长时间起作用,功能块是极少数起作用。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皎然的《诗式》,主要谈到了诗歌理论的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