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这种传言:“不要去摸小鸟,如果你的味道到小鸟身上,被鸟妈妈闻到的话,它就不会要这个孩子了。”
这一传言或许来源于人类对于某些哺*动物杀婴行为的观察,例如狮子或老鼠母体对沾染上异味的幼崽会弃之不理甚至咬死吃掉。这是因为气味是哺*动物辨认亲缘关系的重要标识之一。那么鸟类是否真的会因为人类的气味沾染到自己的幼崽,而放弃这一次的遗传投资呢?
这要从鸟类的嗅觉说起。曾经有人认为鸟类嗅觉非常弱,但这一结论很快被**。研究表明很多鸟类不仅对气味敏感(冠毛海雀、秃鹫、椋鸟等),甚至可以[可以 拼音 [kě yǐ] 表示:1、可能或能够。]闻到我们难以察觉的外激素(虎皮鹦鹉、白腰文鸟等)。那么,对于“鸟类是否可以闻到人类气味”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鸟类辨识自己儿女并不是依气味,而主要靠外形和声音(有些种类的鸣禽父母甚至和雏鸟之间有一套“暗语”),所以即使是沾染了人类气味的雏幼鸟,它们仍然会继续哺育。
如此说来,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随便去触摸幼鸟了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最近有一个词汇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应激(stress),这个词由内分泌学家Selye于1936年最先提出。当时他给这个词的定义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非常**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后经完善成为“稳态应变(allostasis)”——机体通过变化积极维持稳态的适应过程。大多数时候,一旦机体处于应激条件下,就可能出现生长受阻、繁殖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行为异常等损伤,这是机体为了保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野生动物来说,“人类(天敌)的出现→惊吓”就是导致其应激的因素,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动物更会出现极端行为,比如筑巢期及产卵期的鸟类如果频繁受到*扰会弃巢,因为它们觉得这个巢址不安全,即使把后代产下或孵出来,也不会成活,白白浪费繁殖成本,不如尽早另觅新居。而育雏期的亲鸟们表现得会稍微平和些,它们会继续哺育自己的后代——这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了太多的资源和时间成本,并且也来不及再生一窝了。曾经有过由于巢被毁,连同8只雏鸟一起被送到救助中心的纵纹腹小鸮母亲仍然继续哺育自己孩子的报道。
尽管看上去孩子们没有被抛弃,但人类的干扰会影响亲鸟的育雏节律,它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站岗”,而无法出去找到更多的食物[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这同样会导致成活率降低。同时,如果人的接触过于频繁和亲密,还有可能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印痕行为。
上一篇
我家狗狗的经常挠耳朵
下一篇
养一只边牧一个月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