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养蛙要养什么品种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青蛙吃什么,怎么养?(养青蛙怎么养青蛙吃什么东西)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要看养殖场的养殖方法了,标准是有区别的,养殖出来的蛙体发黑,要是生态养殖就和野生的没有区别,体格自然色,带点土**或土青色,我养殖的石蛙就和野生的没有区别。如果你是想吃野生石蛙最好你自已捉,市场上很难买到野生的石蛙的。
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它的体形近似于黑斑蛙或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有的石蛙背面呈黑色,黑色背部有白色中线,此外,还有棕黄,暗红、花色等不同的类型,其身体都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颈部不明显。
1、头部:成蛙头扁而阔,吻端钝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颊部向外倾斜,口位于头部前端,口裂至眼后,眼呈椭圆形,位于头部最高处,视野广阔,易处观察远距离、近距离或运动物体,有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折叠式的透明薄膜,叫做瞬膜,呈红棕色,能上下浮动,保护眼球,石蛙的鼓膜不明显,仅在眼的后方有一条纵状的颞褶,无外耳,有中耳腔,听觉灵敏,一对鼻孔在吻与眼之间,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内为鼻腔,与内鼻孔、口咽腔相通,是蛙呼吸空气的通道,外鼻孔上有特殊的瓣膜,在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2、躯干:石蛙的躯干部较短,平扁,无尾,颈不明显,躯干后端为泄殖孔,躯干两侧有肥大的四肢,前肢较短,强壮,由上臂、下臀、腕、掌、四指构成,四指分开。指间无蹼。指端圆,略膨大,关节下瘤发达,尤其以第一指为最,后肢强壮,长而肥大,肌肉丰满,由股胫、跗、跖、五趾构成,胫附关节前达眼部,趾端肿大成显著的圆球状,趾瘤发达,适于攀援粗糙涯壁,趾间有蹼,四肢背侧,体侧有小圆头疣,疣上有黑刺;
雄蛙前肢特别,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窄长疣,断续成行排列,间有小圆疣,性成熟后整个**有黑刺状棘突,基部肉质疣壮隆起,但不分成两团,二指内侧也有刺突,有单咽下内声囊,腹呈淡黄白色,雌性前肢不如雄性发达,背面无窄长疣,均为分散圆疣、**无刺状棘突,腹面光滑呈白色。
(二)成蛙的内部构造
石蛙与其它脊椎动物一样,其内部结构包括消化、呼吸、循环、骨胳、肌肉、神经、生殖、排泄等十大**系统,现介绍与饲养有关的几个系统。
1、消化系统:石蛙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构成,口中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用来吞咽和湿润食物、舌呈黄白色、结构简单,舌根着生于下颌前沿,舌尖分两叉,平时朝向咽部,呈游离状,可自由伸卷,舌面和口腔内壁覆盖着一层粘膜细胞,具有吞咽和味觉的功能,在上颌骨和前颌骨边生着一排能把握食物而无实际咀嚼功能的牙齿,咽的后端是食道,很短,于喉背面,身体正中线位置,食道下端通胃。胃位于胸腹右侧,具形略弯曲如袋状,肌肉层肥厚,胃与小肠交结处称幽门,小肠分为十二指肠和迥肠,几经回折到大肠,大肠位于身体正中线上,大肠又称直肠,比小肠稍大而径直、下开口于泄殖腔。
蛙的消化腺有胃腺、肝脏、胰脏,胆囊等,肝脏较大,呈红褐色,位于胸腹腔前端,分为左右两叶和较小中叶,左叶又分为两个不张开的前后两叶,胆囊位于左右两叶之间,呈黄绿色,近似圆形、内贮胆汁,胆汁经胆管输入消化道,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弯曲处,呈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腺体、在胃肠之间有胰管汇入胆管。
消化蛋白质在**和胃蛋白酶作用下,在胃中消化,脂肪、碳水化合物、在胃液、胰液、胆汁、肠胨酶作用下,在小肠中消化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排出。
2、呼吸系统:成蛙以肺、皮肤呼吸;肺呼吸,**包括鼻孔、鼻腔、口咽腔、喉、气管、肺、空气进入外鼻孔再经内鼻孔达口咽腔,由口咽腔粘膜进行少量气体交换,大部分气体经气管达肺,肺短而成囊状,结构简单,内为一大肺泡,表面由许多小肺泡连接而成,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内壁充满蜂窝状组织,气体就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
石蛙因没有肋骨和胸廓,肺呼吸是以一种特别的吞咽式的呼吸方式来完成的。
由于蛙肺构造简单,肺的气体交换还不能满足其全身代谢的需要,还有三分之一的气体交换还得由皮肤来负担,可见蛙的皮肤呼吸有很重要的作用;石蛙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能较好地防止体内水分散发,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发达的淋巴间隙,可进行气体交换,皮肤呼吸功能由此产生,为使呼咽正常进行,蛙的皮肤需常保持湿润,除靠分泌粘液外,在一般情况下石蛙总是要在潮湿地带栖息生活,其原因就在此。
3、肌肉系统:石蛙的肌肉组成体壁,四肢及各种**,并使这些**运动,按其构造,肌肉可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心肌三种横纹肌运动力强,易疲劳,多附在骨胳、四肢、体壁上,平滑肌可持久运动,收缩力极强,主要构成内脏,成蛙按其部位,肌肉可分为头部肌肉、躯干部肌肉、四肢部肌肉,其中以四肢部肌肉最发达。
4、生殖系统:石蛙为两性异体,进行体外受精,无外***,雄性生殖腺为一对椭圆形浅****,大小因个体和季节不同而异,位于腹腔背侧,肾脏下方,**产生**经输精小管到肾脏、输尿管、泄殖腔,每一**前方有一金**分枝呈指状脂肪体为休眠期间和繁殖期间的**提供营养和能量,大小也作相应变化,雌蛙生殖腺是一对多叶的囊状卵巢,位于腹腔内,肾脏前端腹面,大小因季节而异、生殖季节膨大、内有许多黄黑色球形卵粒,成熟卵子游离腹腔入输卵管喇叭口而达输卵管,同时卵上包被输卵管腺体分泌的胶状物质,再通子宫,泄殖腔排出体外,卵巢前部也有一对金**的脂肪体,其作用与雄蛙相似。
牛蛙,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动物,学名Rana catesbeiana。独居的水栖蛙,因其叫声大且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故名牛蛙,为北美最大的蛙类。
养殖方法
池塘选择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充足。
蛙池建造 每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围好,筛绢高出池底1米左右,筛绢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体深度不低于20厘米。进、排水口设置在大池的对角,每个池子放4块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并用黑色遮阳网遮阳。
苗种放养 放苗前,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10~15公斤进行消毒。清塘消毒后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放养密度:幼蛙期60~80只/平方米,成蛙期30~40只/平方米。
饲养管理
(1)巡池检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证24小时不间断,每天换水率达到300%,排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发现牛蛙摄食雨活动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饲料以浮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水泡湿,促使软化膨胀。日投喂量为在池蛙总量的7%~15%,并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每隔一段时间及时将规格较大的个体分级筛选,把规格相近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塘进行养殖。
疾病防治 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或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分池后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挑出隔离饲养,并适时用高浓度的漂**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1、孵化池的建设:根据蝌蚪孵化数量来设定孵化池大小,通常孵化池面积要求在1亩以上。水体过小,水质不易稳定。 2、养殖池的建设:养殖池大小以200平方米为宜,东西走向,同时每个池塘均应设有进排水管道。池塘高40~50厘米,池塘中间有环沟,环沟宽约60厘米、深40厘米,中间留出3~5米宽的滩涂,供青蛙夏天上岸休息使用。 3、青蛙常规养殖方法下产量约为每亩4000-7000斤左右,产量主要取决于青蛙品种、当地气候环境、养殖密度、养殖技术掌握程度及养殖经验等。 扩展资料: 养殖青蛙注意事项: 1、青蛙在养殖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分池饲养,并且要经常对青蛙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根据青蛙的生长情况,科学的进行密度调整。 2、青蛙养殖的密度不宜过大,否会很容易出现争食或打斗的现象,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每平方米最好是饲养二十到五十只左右。其次就是青蛙在分群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强弱进行,这样方便后期的催肥。 3、青蛙对水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的管理。如果采用的的露天池塘死水养殖的话,需要经常的进行换水,如果是活水养殖或流水养殖,则需要适当的增加水流的速度,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蛙
一、牛蛙的栖息环境: 1、水陆两栖: 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湿*凉的水边草丛中、洞*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夏天高温季节,常栖息于*凉的洞*、浓密草丛、农作物地里;严冬钻入10 一 40cm 深的不冻土层或 1m 左右深的洞*、 6ocm 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开春后破土而出。 2 、结伴群居: 牛蛙喜欢结伴群居,往往几只乃至几千只共栖一处。对环境条件一经适应便定居下来,一般不轻易迁移。当栖息环境恶化,如水域干涸、食物断绝、炎热难耐,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牛蛙即会集群迁移到别的适宜环境中。每到繁殖季节,牛蛙常集体迁移到池塘、河沟、沼泽地等环境优良的场所,互相嬉戏,抱对繁衍子代。 3、养殖温度: 牛蛙是定温动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 一 32 ℃ ,繁殖最适温度为20 一 30℃ ,低于20℃、高于 30 ℃ 一般不产卵。当温度降至15 ℃ 时,食量很小;温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 10 ℃ 以下,则停食冬眠。 牛蛙致死高温阈值为 39 一 40 ℃ 。 34 一 36 ℃ 时急剧跳跃挣扎、窜游; 37 一 39 ℃ 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而且受热致。 二、牛蛙的生活习性: 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草,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便不随便搬迁。 到了5月上旬,牛蛙叫声尤甚,一蛙先鸣,其他蛙跟随齐鸣,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其后便抱对产卵。产卵期至7月中旬止,历经70天左右。卵呈片状,借水草固着浮于水面。受精卵孵化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为蛙。过水陆两栖生活。冬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牛蛙开始躲藏于洞*或淤泥中,停止活动与摄食。但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来活动觅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牛蛙在洞庭湖地带无明显休眠期。 三、牛蛙的食性: 牛蛙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尤其喜食活饵。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 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围包括: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甲壳类虾;软体动物,如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幼体及哺*类的内脏等。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 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l60g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牛蛙生性凶残,经常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囚此,人工养殖牛蛙要大小分养,尽量避免其同类相残。牛蛙能吃也耐饥。在食物极度缺乏时,牛蛙的新陈代谢水平会自然降低。在低温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个月至1年的饥饿,体重大幅度减轻。 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 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 l60g 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 扩展资料: 主要价值 牛蛙全身都是宝,是集食用、药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经济蛙类。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级的保健药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时,牛蛙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肤生疮毒,手术患者食用可促进伤口愈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显增进食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蛙
角蛙很适合新手饲养,属于入门级宠物蛙。它们体格健硕,身体素质很好。外形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嘴巴很大,比较贪吃。一般比它小的动物,从它面前走过,都有可能被吃掉哦,甚至包括同类。因为进的多出的少,它们也被称为招财蛙。角蛙皮肤通透性很强,所以上手时一定要洗干净手,防止有毒物体通过角蛙皮肤进入体内。
角蛙怎么养? 角蛙新手入门饲养教程
1、角蛙可以饲养在任何有水的空间,一般角蛙会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极少移动,所以空间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过它体高的一半,一只成年的角蛙用一个塑料的储衣箱或10加仑大的水族箱饲养就足够了。紧记不要被太阳光或其它强力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它就可以活得很好。
角蛙的饲养温度及湿度:要想让角蛙保持充分的活力和食欲,低于20度就要开始加温了。因为一旦低于20度,大多数蛙类的消化能力会减弱,所以行动也会跟着僵硬。保持角蛙正常生理状态,最好是25到28度。湿度越大越好,70%左右就可以了。
2、角蛙对光照的需求:饲养箱箱尽量放在接近阳光的地方,避免直射,因为这样会对角蛙皮肤有影响,也有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对水质有影响。如果没有合适的地方也没事,在饲养箱上方按一个杀菌的紫外线日光灯也是可以的,同样可以起到相近的效果!
角蛙的用土:成年蛙一定要买进口的椰土,因为幼蛙难免会误食椰土,国外的基本没有什么安全问题,而且唯一缺点就是会很脏。因为水养的照顾不好会水肿,看起来会很肥,而且对角蛙也不是很好。替代品有红土和蛙泥,但是不建议大家角蛙成体之后使用棉养。成体还在棉养只会缩短蛙的寿命,角蛙一直在水里会浮肿,几个月内就会死亡。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百科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青蛙吃什么,怎么养?”
上一篇
求东北炒面的做法
下一篇
国内润滑油最好的是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