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郭嘉对是什么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股市上有三个字“郭嘉队”是什么意思,傻傻我不懂啊?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国家队的意思,因为去年股灾国家投入两万亿进行救市。另外郭嘉是三国演义中忠于曹操的谋士,所以用“郭嘉队”来调侃国家队。
曹操前期五大谋士:郭嘉、程昱、贾诩、荀彧、荀攸。对曹操统一白方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城府最深的是贾诩,有自己的**理想的是荀彧,沉着稳重的是程昱,随机应变的荀攸,当机立断,险兵制胜者当属郭嘉。可见郭嘉在曹操战绩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嘉,字郭嘉,颍川人士,人称“鬼才”,26岁出山,前期在袁绍帐下,但是通过他对袁绍的性格观察和会对当时形势的超越敏感,依然决定抛弃但是实力强大地袁绍集团,投奔实力弱小的曹操,而当他即将离开时对他的同帐谋士评价 袁绍是: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共计天下大难,定**之业,难矣!足以可见郭嘉非等闲之辈,他对**的超越敏感认为曹操是个好老板?最后也在曹操帐下职位是军师祭酒,曹操首席谋士,也尽显他的才华。而他最突出的一点险兵制胜使曹操在南征乌丸中大胜而归。官渡之战他提出袁绍的十大十败,大大鼓励了将军的气势,还为曹操出谋划策,使曹操在官渡之战尽显风头,一举成名,基本平定北方。下邳灭吕布之时荀攸都看出了胜机,劝谏曹操不能退兵,乘胜追击直取吕布等.而且在曹操敏觉刘备是自己的最大敌人,但又无用武之地时,而不知道怎么处理时郭嘉独柬不可杀刘备,也不可放刘备,他的主张是软禁刘备,让他永远无用武之地,这是解决刘备而又不沮四海之望的完全之策,可是曹操不听,如果当时曹操听他的话拿来赤壁之败,三国鼎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郭嘉的超人之才? 但是这个鬼才却在征乌桓时水土不伏病去世,赤壁之败后,曹操还叹息曰:“奉孝若在,孤何至于此”足以可知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连他都认如果郭嘉在他这场战争不会败。赤壁之战战败的很大个原因是郭嘉去世,孔明出山,这使曹操的实力下降,刘备的实力上升,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就是曹操在错误的时间下发动了错误的战争,而且连他都不明白他这次南下是只灭刘备,还是同时也灭孙权!但反过来说如果郭嘉在就会使他明确战争目的和战争形势,最重要的是可以出奇制胜,这可能是周瑜最害怕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郭嘉在,那么曹操很可能不会败于赤壁,一个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的人够周瑜好受的了? 注:诸葛亮和郭嘉有很多相似之初,才能也差不多,可惜历史就这么巧合,到底是诸葛亮躲避郭嘉,还是另有起因,为何偏偏在郭嘉死的当年,诸葛亮就立马出山,值得深思(前提:我认为诸葛亮出山是自荐在前,三顾茅庐在后,两者同时成立。)
郭嘉是被颖川才子荀彧推荐给曹操的。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高风亮节,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荀彧之于曹操就像萧何之于刘邦。荀彧有着杰出的行政才能,但同为颖川人的郭嘉没有。郭嘉少时埋头苦学,不大与周围的人来往,所以时人知之甚少。这一点和诸葛亮出山之前相似。但荀彧知道他,所以把他推荐给曹操。 曹操很幸运,他得到了好几个能够真正为他运筹帷幄的人。曹营谋士的水准绝对高于蜀汉和东吴,曹操收罗了一大批当时绝顶的智谋之士,而唯独漏掉了周瑜和诸葛亮(当然东吴还有一个陆逊,那是稍晚一点的),可偏偏就是这两个人,一个在赤壁火烧了他的二十多万大军,一个用疑兵战术把他赶出了汉中,让他统一无望而从此天下三分。曹营的谋士有很多都是特色鲜明的杰出人物。郭嘉被苟遇推荐给曹操后,深得曹操的赏识。而曹操特别欣赏郭嘉,除了郭嘉相当擅长战略分析看问题意味深远视觉独特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郭嘉性格和曹操有相似的一面,外表豪放而心思细密。被曹操成为“最达孤意”。另一点是郭嘉比曹操小了十几岁,是晚一辈的,而其余的几个人如荀彧、苟攸、程昱、贾诩都和曹操年纪相仿,曹操本有意托孤于郭嘉,遗憾的是他过早的死去了。否则后来的司马懿就不会那么轻易得手,这是后话了。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胸中藏经史,腹内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郭嘉之为**概也不是那种圆通而八面玲珑的。只把他和范蠡、陈平相比,而不比张良,“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郭嘉和程昱常常并列,史载程昱“性孤僻,与人多失”。我想郭嘉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许这是长于战略分析判断的他养成了勤于思索而且是长时间的沉思而与周围的人相交过少造成的。说他”豪杰冠群英“,大概是他和曹操一样外表豪放洒脱。而曹营其他的几个谋士如苟家叔侄、程昱、贾诩则没有豪杰的”称誉“。虽为书生出生却有英豪之气,这一点大概和陆逊有些相似,当然是指意气神采而言。陆逊出将入相,能**统兵作战,程昱也能带兵。这似乎也是郭嘉的一个**,意气有余而行动不足,但尽管行动不足却决不是纸上谈兵。郭嘉缺乏统兵作战驰骋于沙场的能力,而且也缺少行政才能。前者不如陆逊、程昱,后者不如苟遇。但没关系,这并不影响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他于战略判断上思路之清晰为三国罕见。赤壁大败后曹操曾哭祭郭嘉,“郭奉孝若在,必不教吾有此败。”有**才显得可爱而让人产生亲近感。不像诸葛亮和周瑜太过完美而让人仰视,诸葛太过智慧,而周郎又太过倜傥。郭嘉是性情中人。 郭嘉在历史中的面目(转载) 一、人品 郭嘉行止不端,《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载:“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合着这位整个一“我是**我怕谁”的架势,怎么着吧,老子就是不治行检,你能奈我何?曹操和郭嘉是一丘之貉,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居然越发和他臭味相投,但是毕竟世界上还有“正义”二字,曹操也不得不欣慰于还有陈群这样的人能主持正义,否则魏国所有人要都和曹操郭嘉人品一样,早**了。 二、受曹操的重视度 这是郭嘉迷们津津乐道的地方,曹操说过什么“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最重要的是赤壁惨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均见《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好像很强啊,可是,先别高兴的太早。 曹操这人,可不光是夸郭嘉一人,对别人程度可丝毫不逊色啊。 对荀彧:“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这个是实质性问题,好像比空口无凭强,(以上均见《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对荀攸:“是时荀攸常为谋主”(《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仍然是实质性问题,“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教诲曹丕)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均见《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注引《魏书》) 郭嘉得到的夸奖显然没有“子房”这么强。 至于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纯粹是曹操赤壁打了败仗后的遮羞布,贾诩没劝过曹操不要轻举妄动吗?“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贾诩传》曹操明明是自己不听贾诩良言,事后竟然去赖什么没有郭嘉,岂不荒唐! 在三国志中,二荀贾诩这三个人是一传,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等一大帮子人又是一传,并且程昱的排名还在郭嘉之前,这说明什么?在曹营中,郭嘉的地位在二荀贾诩之下,比程昱还要稍逊,所以说,什么“曹营第一谋士”实在是无稽之谈。 三、郭嘉的功绩 郭嘉究竟干了些什么?好像真的没什么。 首先是那个“十胜十败论”,这个又让郭嘉迷们念念不忘,可惜啊,我就是因为这个才觉得郭嘉怎么也比不上荀彧的。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看看吧,人家荀彧总结的多好,比起郭嘉那个前后重复车轱辘话来回转拍马屁第一出计策第二的东西是强多了。 还有,(贾诩语)“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这“十胜十败”根本不是郭嘉的专利,荀彧的全面详细,贾诩的概括简炼,郭嘉的呢?极尽诋毁袁绍捧曹操臭脚之能事,把打仗说的比儿戏还轻松,嘿,厉害啊。郭嘉十胜十败论见下,不信的可以自行比对,看究竟是荀贾厉害,还是郭嘉高明。“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
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意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扩展资料 郭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及时背袁而投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主公。当初他北见袁绍,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良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之业,难矣!”接着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第一次他预料到了孙策的功败身死。孙策借兵出走,转斗千里,听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准备渡江北袭许都。大家都比较害怕,惟独郭嘉看出了破绽:“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为许贡门客所杀。 第二次战略决策是他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次分析导致了袁绍集团的覆灭。官渡大战,历史上写的很多,这里不详细说明了。 第三次决策平定了袁绍集团的余孽。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于是一举打败袁潭。 曹操准备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都,郭嘉又说:“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于是又一举打败袁尚。 那些有远见卓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与孙子兵法一比的。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孙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宏观战略思维优异,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对敌我双方统帅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谋划。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十胜论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从结果上看,郭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郭嘉胸怀远量,郭嘉死后曹操表版本一评价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奠定了基础,其惊人的识人的洞察力在当时是杰出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胜十败
三国时期郭嘉的简介: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 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但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郭嘉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扩展资料:个人作品 《十胜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市),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No.1)谋士。
生平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弱冠后隐居,结交英豪,不与世俗交往。二十七岁时,被辟为司徒府。郭嘉初期投於袁绍帐下,但认为袁绍没有决断力及用人之才,难成大事,便离开袁绍。后得曹操谋士荀彧推荐,代替戏志才为曹操出谋献策,郭嘉欣然接受并说曹操是他这辈子真正的主˙人(心),被表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吞并青州军,实力大增。后刘备被曹操打败的吕布袭击,依附於曹操,郭嘉与程昱曾劝曹操**刘备以绝后患,但曹操不从,后来刘备果然成为曹操的锥心大患(唯一一次不听军师的话就酿大祸)。196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吕布强攻下必败,果然攻克吕布(爱,就是要听军师的话)。
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但郭嘉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开战后,两军於官渡对峙,江东之主孙策有意北上,攻击曹操根据地许,曹营众人皆感恐惧,但郭嘉认为孙策喜欢轻骑单出,必为刺客所害。果然,孙策在一次**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杀。
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不久袁绍死去,曹操出兵讨伐袁绍儿子袁谭、袁尚,节节胜利,众人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但郭嘉则认为应退兵,令其自相残杀,曹操从计(重覆一遍:爱,就是要听军师的话),南击刘备。袁谭、袁尚果因争夺冀州而开战。可是袁谭为袁尚所败,出走平原,并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别进攻邺城,将袁尚赶向北走。不久曹军又击败袁谭,平定冀州。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曹操继续北上,讨伐袁尚及外族乌桓,曹营中都怕荆州的刘表会派刘备偷击许,但郭嘉又认为刘表与刘备实是不和,所以应尽快解决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贵神速,宜留辎重,轻骑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敌军,斩杀蹋顿(再重复一遍:爱,就是要听军师的话)。一路追杀袁尚,袁尚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表示归附曹操,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当曹操自柳城北还时,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据说是一天好几次往军师的营帐跑)。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六岁。到其丧礼时,大感哀痛,对荀攸等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连辛苦打下的江山都愿意交给他的地步),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諡郭嘉为贞侯。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战大败,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特徵
郭嘉体弱多病,为人不太检点(据说是不拘小节,常与主公共骑、共坐),就算被陈群检举,但仍不为所动(曹操就偏爱军师嘛~~),看其弱冠后隐居,可见他喜爱不受拘束。而且有远见,对他人的心理与性格看得清清楚楚,如刘表、孙策、袁绍、袁谭、袁尚等都被其算过,极其准确。
评价
三国志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表郭嘉「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淑:大都指女人的善、美 BY国语日报字典),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桓,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连毒恨这个字眼都出现了,可见其心目中的重要性)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曹操因为痛失军师而频频书信给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白话来说就是郭嘉是少数能够完全理解、谅解曹操的贤内助),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因为郭嘉不能去南方,所以主公平天下都是往北方平的,真疼军师呀)。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79733.html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股市上有三个字“郭嘉队”是什么意思,傻傻我不懂啊?”
下一篇
四个月的泰迪吃自己的粑粑怎么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