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

文林郎是什么官职(宋朝文林郎)

  • 投稿
  • 网友投稿
  • 2024-06-22 23:18:09
  • 2

清朝末年文林郎是秀才吗?

清朝末年通过乡、县、市、省考,称为文林郎的人是举人中的一种,而不是秀才。举人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个等级,高于秀才,低于进士。乡试合格后成为举人,可以参加省试,省试合格后称为解元或者会元。

文林郎是什么官职(宋朝文林郎)

“文林郎”:不是职官,是散官,用以定级别,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 “行取”:明制,地方官知县、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由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称为行取。 清初沿袭,雍正后渐废。 “刑部主政”: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刑部主事为***的处级干部。

药圣指的是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清朝的文林郎是什么官

1、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跟现在比的话,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大概可以算得上处级干部。

2、清代的文林郎是正七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是个虚衔。清朝的散官是按照他的实职来授予的,也就是说正七品的文官就授予正七品的散官。清朝正七品的文官**有御史、地方有知县。

3、文林郎是清代的一个正七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所谓散官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衔制度,它只是个虚衔。是按照官员具体的是指来授予的。这里的“赠”是古代皇帝对有功或者贤能官员死后追封官职的专用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死后被皇帝追封了一个正七品的官职。

清代上夀待赠文林郎是几品官

1、文林郎是清代的一个正七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所谓散官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衔制度,它只是个虚衔。是按照官员具体的是指来授予的。这里的“赠”是古代皇帝对有功或者贤能官员死后追封官职的专用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死后被皇帝追封了一个正七品的官职。

2、文林郎:文散官名,清朝授文林郎为正七品衔,一般授予没有当过官的人,给一个名誉上的待遇,大略相当于“享受县团级待遇”。如果本人曾将当过小官吏,则叫“宣义郎”,待遇相同。显考:子女对亡父的敬称。待赠文林郎显考:即将(很可能)被追认为“文林郎”的已故父亲。

3、说明死者是明朝或清朝人,在生时敕授过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应为“皇清敕授文林郎”。文林郎是古代的文职官员的级别,只是七品,只能称敕,不能称诰;授予本人的称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称为封。

4、词语:文林郎 [拼音]:wén lín láng [释义]: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

5、在生时敕授过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应为“皇清敕授文林郎”。文林郎是古代的文职官员的级别,只是七品,只能称敕,不能称诰;授予本人的称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称为封。家谱上可以看到很多诰命、敕命之类的文献,很多都是假的。古往今来,家谱造假,无处不在。

6、如“明赐文林郎”“明故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等,说明死者是明朝或清朝人,在生时敕授过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应为“皇清敕授文林郎”。文林郎是古代的文职官员的级别,只是七品,只能称敕,不能称诰;授予本人的称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称为封。

官职求证,我有一太公,隔了好几辈人了,我看其墓碑上有武林郎后是名...

1、如果是文官,有承知郎、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登仕佐郎。如果是武官,可能对应的是正七品封阶。文职正七品,例授文林郎。不过不一定他做官,可以因子、因弟、因侄封文林郎。

2、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九牧堂:来源于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

3、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皇清(贝也)赠文林郎柏乡县知县廪庠懿恭~是什么意思

皇清:清朝 贝也:转移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清朝官员将原本给自己的官职爵位转给自己的长辈或者先祖,以全孝道,也叫贝也封。赠:追赠,古代官员死后或者官员已故长辈,朝廷追认爵位、官职,以表示恩宠荣耀。文林郎:散官官阶,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柏乡县:清朝的柏乡县具体在哪我也不知道。

明朝墓葬风格

1、明代墓葬用青砖块砌筑,葬顶为拱形,有上锁的两扇大石门,单扇石门宽0.57米,高52米,其上刻有花纹。墓门顶端门楼还有9个相同样式的猫头瓦和滴水,下有5个凤尾图案砖雕斗拱,再下面还有两个砖雕垂缨。

2、陵区的附属建筑如行宫、拂尘殿、祀祭署、神宫监、宰牲亭、果园遍布陵区,不仅反映了明代皇陵墓葬的规制,还表现了明代园林清幽的风格。在明代,十三陵曾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禁区,明王朝曾沿陵区四周的10个山口,建有边墙和敌楼,由重兵日夜守卫,多时达数万人之众。

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选定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为皇陵所在地,开始大规模营建陵墓。明朝时期,昌平区的这片土地上共建造了13座皇家陵墓,包括朱元璋的孙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等。这些陵墓各有特色,代表了不同皇帝的个性和时代风格。

4、朱元璋对二千多年的陵寝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将坟头变成圆形,位于陵寝院落的最后。清陵是沿用的明陵制度,可是入关第一帝的孝陵宝顶却是长条形而不是圆形,这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孝陵所处理位置特别狭窄,不能修建又圆又大的宝城宝顶,受地势限制才建成了长条形。

5、墓葬规格较小,为典型的明代中晚期砖室浇浆夫妻合葬墓。墓园气势非凡,布局严整,以神道为中轴线,各组成部分排列有序。整个墓园由南向北逐步升高,从墓园前的平地望去,显巍峨之势,是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及文化高度发展的体现。根据文献记载,墓葬为钱一本本人所建。

6、一个朝代越是强大,墓葬的规格建制也就越宏大。明朝时期的墓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密封性做得很好。那是因为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不致侵润墓*。为此,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棺椁的密封和防腐都做得很到位,所以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较好。

本文由宠物迷 投稿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文林郎是什么官职(宋朝文林郎)

标签:宠物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