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宠物之家

藏獒饲养障碍与预防须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宠物不仅仅是因为喜爱,更是精神与感情上的一种寄托,在宠物眼里主人[主人主要有三个意思1.]是一直被需要的而且无法替代的,作为铲屎官的你应该学习哪些宠物知识呢?更多宠物知识请见宠物网,推荐给大家阅读收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犬髋部发育**

大型犬种的幼犬[幼犬通常是指从出生到12~18月龄(与品种有关)的犬。]在有限的生长期,约1年至1年半,快速发育的结果,由于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常造成骨骼、肌肉结构的问题,使育种和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者产生莫大的因扰。犬髓部发育**是因为骸关节的球与窝不正常的发展引起,即股骨(大腿骨)头与骸窝处,关节部位不调合——关节表面不正常磨损一关节炎一变性的关节病。常见于快速生长幼犬,两边髋部皆可发生,大部分的患犬除了有轻微或间歇性不适症状外,均可正常生活。

藏獒饲养障碍与预防须知

此病相关因子在遗传方面,如人为先天性,在犬也可选种来减少。品种方面——幼犬快速生长时,骸部趴肉组织发育较慢,无法支持身体重量时,使股骨头渐由骸窝游移出,引起磨擦。同胎中愈大考愈容易发生,故幼犬不应过度喂食[喂食是1850年由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的现实**题材的画作,反应了当时的农村贫苦家庭的生活状况。]发减轻严重性。年龄方面——仔犬由开始学走路至8月龄为影响阶段。营养方面——目前尚无证据显示与维他命与矿物质的不均衡有关。

在患犬可见到的症状有姿势变换困难,如坐姿态变站姿,攀爬或跳跃有障碍,Lh正常犬易疲劳,身体向前倾以分散重量,后肢细小,奔跑时后肢动作似兔子跳跃。疼痛并不明显,破脚亦少见,若有疼痛及破脚应先考虑全骸及骨折。严重者,关节窝因磨损会形式纤维组织填补及瘀合,虽然髓部稳定,却造成关节处不可复原的损害,称变性的关节病。患犬症状易较严重,如起立困难,休息、运动及湿冷天气时后肢呈现僵硬。一旦后肢功能减弱时,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变的更明显。

一般处理原则——适度休息、运动、体重控制、止痛剂的使用,育种时选择正常犬只,年轻患犬通常不须手术,成熟时会逐渐改进。

(二)母犬**至幼犬预防注射须知

对饲养繁殖者而言,母犬从**开始经配种、怀孕、生产、哺*、断奶、驱虫及预防注射这一连串的过程,顺利与否,是成功的最重要阶段。 }

大部分的犬种一年可**2次,每次间隔约6—7个月,极少品种如契犬及贝吉生犬平均一年只**一次。**流血期的天数因犬只不同有异,甚至同一只犬每次的天数也不尽相同,从短者2天至长者21天都有。有时也可见到短时间的重复**现象,一旦配种期过了24小时,受孕的成功率极低。所以不得不谨慎。

母犬在怀孕前、中期饮食量增加不大,进入末期时饮食量增加约50%,而在哺*高峰期时则可增至正常量的3倍,胎儿不足54天或超过70天者存活机会都不大。
体重的变化是判断新生仔犬的健康指标,仔犬出生时的体重依品种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如巨型犬和小型犬胎儿的出生体重可差7倍之多,仔犬的心跳较快可达2叩次/分,呼吸次数为15—35次/分。出生时体温约35.5度而后逐渐上升,于第四周时达37.7度,所以保温时应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例仔犬刚出生时即有疼痛知觉,脐带在出生后2—3天会自然脱落。神经肌肉反射于7日龄时见到,故保温应避免灼热及脱水现象。7—14日龄可爬行,16日龄开始行走,在21日龄时步伐已相当稳定。

眼睛及耳道张开于10—14日龄时,视力须至3—4周龄[周龄,是汉语词汇,读音zhōu líng,解释为一周岁至两周岁之间的动物。]时才完全正常,而耳道于5周龄时才完全张开。

*齿最早出现于3—4周龄大,8周龄时所有*齿应可见,共有28颗。在4—7月龄时*齿会逐渐脱落,由永久齿取代。*齿滞留易发生于小型犬如博美,约克夏至贵宾等,应及早拔除,以免影响正常永久齿的排列。

睾九最早可在20—25日龄时触摸到,于4—6周龄时应下降至*囊中,若16周龄时仍未下降,可能有隐睾症存在,因会遗传所以应避免继续繁殖下一代。

与犬进行社交最佳时机在7—12周龄时,12周龄仔犬进入青少年期,大小便训练可于8周龄时开机,幼犬于15周龄时开始建立其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而某些犬种如利亚判逆性较强易单独饲养,以免发生打斗。

常抱怨幼犬乱咬东西的习性,原因有磨牙、学习衣运动量太少,精力旺盛无所发泄所致。另某些幼犬可能是好奇,胃肠因素及运动量不足引起的食粪症,着实让饲养者担心。奖励或处罚应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处置,否则犬只不易了解主人的企图。

良好的驱虫及预防注射计划关系着犬只一生,这也是成功者的致胜关键,做的好时显现不出其重要性,不要因此而忽略了。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之家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藏獒饲养障碍与预防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