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大政殿的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大政殿殿前陈设是什么样的?(大政殿殿前陈设是什么样的图片)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沿殿前台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条蟠柱金龙。金龙翘首扬爪、盘旋直上、呼之欲出。大殿内,地坪正中为木雕金漆宝座,背倚巨大的木雕金漆屏风。殿内顶棚朝廷,雕刻降龙藻井,四周则配以木雕垂莲、福、禄、寿、喜字天花和梵文。 内柱柱头之间全部用透雕花板连接。殿内还高悬乾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题的匾联。尤其令人感叹的是,这座金碧辉煌、雄伟巍峨的大殿,从里到外竟然没有一根铁钉子。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盛京皇宫和入关后的陪都宫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沈阳故宫中最醒目的是大政殿。这座八角重檐、黄瓦绿檐、金龙蟠柱毡帐状的建筑,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殿前分两行排列着10座方形旗亭,是按照行军**时汗王和八旗贝勒大臣的帐幄模式建造,四旗编为一翼,合称十五王亭,或称八旗亭。“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这是乾隆在崇政殿上题写的楹联, 穿过崇政殿旁翊门向北,4米高台上的凤凰楼和台上五宫,是清入关前的皇宫内廷。在清代,凤凰楼是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人们把“凤楼晓月”称为盛京八景之首。凤凰楼后的五宫,是皇太极及其后妃们饮食起居之处。
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
其主体建筑大政殿与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和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其帐幄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是满族人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立国之本——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生动而具体的再现,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所仅见。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殿内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气势雄伟。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故宫博物馆和故宫是一回事
故宫博物院
地址:北京市景山前街4号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沈阳故宫中路是主要建筑群。南面大清门为故宫正门,入大清门经御道直达崇政殿,这是宫的正殿。1636年,皇太极在此即位,将后金改为大清。崇政殿为五间九檩,前后有廊,硬山式屋顶,上设**琉璃瓦。殿前设大月台。殿内“彻上明造”(无藻井),以增加室内空间的高度。殿两侧有左右翊门,各三间,也用硬山顶,上设**琉璃瓦。崇政殿及右翊门,其建筑装饰是十分考究的。山墙搏风及垂脊设有许多琉璃雕刻,与山墙基座的简洁形式形成对比,可谓繁简得体,比例也十分协调,可见满清后金与汉地建筑文化已十分相近。从宫廷建筑来说,做得华丽多彩,如崇政殿正面廊檐上的装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沈阳故宫 建筑结构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380年前的农历三月初三(今年4月11日),努尔哈赤率部众从辽阳**沈阳。从此,沈阳城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为一代帝王都城。从此,沈阳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今天的中街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故宫依然是沈阳最具吸引力的建筑。
几天前,古老的故宫宣布将恢复戏台和嘉荫堂的原貌,这将是故宫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最大规模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在戏台和嘉荫堂恢复之后,故宫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将恢复历史的原貌。
沈阳故宫崇政殿
在清朝统治的200多年中,这里发生过太多的事件,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传说故事。即使在今天,故宫仍然有许多史料中没有记载的谜团。
谜团之一 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然而,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
有人推测故宫是老罕王**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佟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当日下午就动身的。决定没有定下**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佟悦说,史料对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
据介绍,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横扫辽东,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阳和辽阳。打下辽阳之后,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定从萨尔浒迁居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进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萨尔浒老家,离开重镇辽阳还可以避开明朝的风头。
三月三日(农历)上午决定出发,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开始启程,当晚到达沈阳辽阳交界的虎皮驿。四日清晨,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加固明朝城墙,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宫居住。
谜团之二 皇太极王府就是故宫?
定都沈阳之后,亲王们都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十一个亲王的王府,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都有记载,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记载。佟悦分析,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被记录在案。
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基础上建造的。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佟悦介绍,大政殿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专家们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简单的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632年主体建筑才完工。
谜团之三 庄妃招降洪承畴?
庄妃即孝庄皇太后在清朝历史上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帮助年仅六岁的福临战胜多尔衮等强大对手登上帝位,又帮助康熙消灭了鳌拜。在清朝入关之前,庄妃最具传奇的传说就是她劝降了曾誓死不降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松锦战役失败被俘后,洪承畴被关押在故宫里边的三关庙内,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洪承畴不予理睬,甚至绝食求死。后来降清的汉官范文程前去劝降,他发现洪承畴几次将落在衣服上的灰尘掸去,于是他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劝降的计划开始展开。在夜深人静之时,洪承畴卧在床上,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走到面前,轻声软语地叫声“大人”,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洪承畴立刻感觉到被人关心的温暖,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美妾,求死之心立即动摇。**见机送上一杯香茶,多日未进食的洪承畴喝下后立刻精神了许多。**走后,洪承畴觉得人间美好,决定降清。
传说中,这位**就是庄妃。佟悦介绍,这些都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文字作证。历史资料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关庙看望洪承畴,并亲手将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于是跪地称臣。佟悦分析,在皇太极劝降之前,可能已经有**做好了招降的前期工作,庄妃劝降也有可能。
沈阳故宫暗藏四大未解之谜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只为保江山龙脉?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水的南边为*、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谜团之二,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
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
谜团之三,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
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谜团之四,努尔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
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这在史学界同样存在很大争议。李治亭教授认为,努尔哈赤在沈阳时一直都居住在故宫北门旁边,而不是居住在沈阳故宫里,这说明当时故宫肯定还没建完。而且建造宫殿是一项耗资巨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纷繁复杂,而努尔哈赤率部**沈阳18个月后便猝然离世。在这么短时间里,根本没有足够时间能将复杂的宫殿建造得如此之快。
而佟主任则认为,一年半时间也不算太短,在辽阳城建造宫殿时也只用了2年多时间,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完全有时间修建宫殿。而根据史料最早记载,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大政殿和与之成组的建筑十王亭时应该已经建好。当然,关于沈阳故宫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李教授强调,只要能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解读故宫,那么这就是皇家宫殿留给后人最重要的一笔文化遗产。
太和殿 内外摆有大量特殊的陈设,殿前月台上摆的铜鼎、铜龟、铜鹤是大典时用来焚香的,它含有江山水固之意。月台上摆的日晷和嘉量,用来象征皇权。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用来显示皇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务使国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双龙下面的山海图案乃象征江山水永固。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盘龙金柱之间,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藻井正中的蟠龙口中倒垂下一个大圆球,谓之“轩辕镜”,此乃辟邪之物,也寓有明镜高悬的含意。
中和殿 这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员信行礼的地方。
保和殿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是举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时皇帝**的地方,清乾隆以后,殿试也改在保和殿举行。清朝时,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常在此殿宴请各少数民簇王公和大臣。
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顺治、康熙年间也兼作听政、召见大臣之处。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万寿等节日,皇帝在这里举行朝礼和赐宴。
交泰殿 在清代,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后来又在这里存放皇帝行使权力的25方宝玺。此外,这里还有铜壶滴漏装置和清代造的自鸣钟。
坤宁宫 在明清,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东西六宫 这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在座堂里。玩具陈列馆设在坤宁宫以东的联房叫东板房里。西六宫基本上未动,仍按原来面貌布置。
(西边的太极殿、长**、咸福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叫做西六宫,除了永寿宫用作展览场地,在筹展的时候不开,剩下的都原状陈列,常年开放。中轴线以东有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六座宫院,合称东六宫。
养心殿 乾清门内的养心殿,从雍正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在同治、光绪两朝,养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武斌 2004年7月2日这一天,对于沈阳的城市发展史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远在苏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世界遗产大会上,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即新宾永陵、沈阳福陵、沈阳昭陵分别作为明清宫殿和明清陵寝的拓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沈阳城市的光荣与骄傲,是沈阳人民的荣耀与自豪。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巍巍的皇宫禁苑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的大政殿,八角重檐,金龙盘柱;高耸的凤凰楼,曾经有当年“晓日”的盛景;略带神秘气息的台上五宫,静谧的文溯阁藏书楼,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完美地体现着满汉以及蒙藏等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在沈阳以东的远处,坐落着独具特色的清朝祖陵永陵,那里是满族崛起的地方,是一代王朝发迹的起点。如今,老祖先们默默地倾听着努尔哈赤挥师西进的序曲,山水形胜,启运山巍巍高耸,苏子河静静地流淌。在沈阳近郊,则坐落着两座威严壮观的帝王陵,楼阁高耸,殿堂峥嵘,松柏葱郁,规模壮丽,两位大清王朝的缔造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安眠在密密的丛林之中。长长的昭陵御道,气势磅礴,大气庄严;福陵的一百零八磴,天柱隆崇,巍然在望;两陵深处,古木参天,松涛滚滚,体现着帝王的威严气度与豪迈情怀。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的建筑群,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和科学风格,包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不仅如此,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尤为重要。在这一草一木、一阶一梁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遥想当年,从赫图阿拉那偏远的山寨开始,努尔哈赤父子率领八旗雄师,迅速崛起于辽东大地,金戈铁马,*火硝烟,东征西伐,横扫千军,最后定都沈阳,创建了一个与中原帝国相抗衡的大清王朝;继而,他们挥师西进,定鼎中原,成为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就是在辽东大地活跃的短短的几十年间,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上演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创造了一个弱小民族成就霸业的传奇。而在现存的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中,作为一代王朝的胜迹,保存着那一段历史的辉煌故事,它们是那一段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是一个传奇的具象的表征。在这些历史记忆中,不仅仅有征伐与战争、惨烈与悲壮、英雄豪迈与气壮山河,不仅仅是铁与火的历史,而且,也有哀婉动人的爱情、美丽如画的传说、兄弟阋于墙的扼腕、风情独特的民俗。如今,人们走进当年曾经是森严壁垒的皇家禁苑,走进丛林掩映下的帝王陵园,回望那一代王朝远去的背影,凭吊、追思、惊叹,也浸染在历史的故事里面,感受曾经有过的光荣与梦想。 在沈阳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三百八十多年前始建盛京皇宫,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起点。沈阳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七千二百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以“新乐文化”著称于世。二千三百多年前,这里开始出现了城市的建制,候城的遗址至今还深埋在市中心的**。然而,那时候以及以后很久,沈阳都是作为一个边城小镇而存在,不起眼也不光辉。只有到了三百八十多年前,努尔哈赤把后金王朝的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才开始了沈阳作为一代帝王都城的历史。而正是从那时起,沈阳城市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的营建,形成了一个帝国都城的规模和建制。尔后,作为大清王朝的陪都,作为大清王朝的发祥地,受到了特别的保护和建设,逐渐发展为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三百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沈阳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而今天沈阳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以盛京皇宫的始建为起点的。岁月沧桑,逝者如水,昔日的辉煌已经远去,而今天这个城市的人们正在创造着更大的辉煌。然而,今天的建设者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总是能从先辈们开天辟地的事业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所以,他们总是以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自豪,以一代王朝崛起的胜迹自豪。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是历史留给今天的礼物,是经过漫长历史长河冲刷洗礼的珍宝。《盛京遗珍》讲述了这些珍宝的创建历程和岁月的沧桑,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或令人壮怀激烈,或令人浅吟低唱,或令人扼腕叹息,或令人心潮起伏,总之都是很感人、很有意味的故事。带着这些故事,再走进富丽堂皇的沈阳故宫,踏上福陵那一百零八磴排天台阶,走进青松翠柏掩映的昭陵,或来到启运山下听老人说古,都会有新的了解、感悟和感情。
长安寺是沈阳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素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之说。长安寺始建年代无考,明初毁于兵火,仅存基址。现在的长安寺重建于明。寺内尚存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据碑文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指挥闵忠重修沈阳中卫城时,始发现这是一座故刹。永乐七年(1409年),指挥方盛按庙的旧基重建精舍供僧众居住。永乐十二年(1414年),住僧灵源、柏庭二人创建前殿,宣德三年(1428年),笑庵禅师在复建后殿时,掘地得石罗汉八十余尊。正统十年(1445年),住持洪明又建僧舍、庖厨、仓库。十二年(1447年),僧人深泉又建伽蓝堂。天顺二年(1458 年),住持僧深潭化缘建造天王殿及山门并廊庑十余间,都指挥鲁全、田进,指挥曹辅都出金帛助缘。经过这几次修建,长安寺殿宇焕然,始成沈阳一座大庙。 清代长安寺 又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剥蚀,到成化年间,长安寺又颓败荒芜,都指挥孙鸿叶资助重修,由住持僧广宽董其工。这次重修历时十年,自成化十三年(1477年) 开始,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方落成。这次重修后,寺中又新增加了一尊金佛,相貌端严,光彩夺目。此后,长安寺“香火连绵,规模大胜于前”。赞助这次重修的僧俗各阶层人士近百人。其中官员有:都御史刘潺,钦差镇守辽东太监韦朗,总兵官缑谦,钦差分守辽阳太监洪义、蓝永,副总兵韩斌,参将崔胜、周俊、罗雄,游击佟玉,辽东都司都指挥郭洪、田纲、孙文毅、鲁勋,沈阳中卫指挥曹铭、王玺、张华、杨洪、李凯等。 碑中提到的天顺二年和成化年间参与维修长安寺的沈阳中卫指挥曹辅和曹铭,据考证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上世族祖,是曹雪芹祖先“世居沈阳”的重要证据。长期以来,红学界研究曹雪芹的祖籍,即有“丰润说”与“辽阳说”,两派长期争论不休。其实,有多种文献和石刻资料证明,曹雪芹的祖先从明初至明末,一直“世居沈阳”,而且做过多任沈阳中卫指挥使。 明成化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 据《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记载,曹氏的入辽始祖是曹俊,明初“以功授指挥使,封怀远将军,克复辽东,调金州守御,继又调沈阳中卫,遂世家焉。历代承袭,以边功进爵为指挥使世职者又三四人”。明代沈阳中卫指挥是世官,历代承袭,所以,曹辅、曹铭很可能是曹俊之后。到了曹振彦的父亲曹锡远(即曹世选),仍然做过沈阳中卫指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康熙二十三年未刊稿本《江宁府志》卷十七“宦迹”《曹玺传》:“曹玺,字完璧,宋枢秘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宝宦沈阳,遂家焉。父振彦,从入关,仕至浙江盐法道,著惠政。……”康熙六十年刊本《上元县志》卷十六“人物传”《曹玺传》:“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秘武惠王彬后,著籍襄平。大父世选,令沈阳有声。世选生振彦,初,扈从入关,累迁浙江盐法参议使,遂生玺。……”王父、大父即祖父,宝即曹玺的祖父曹锡远。前传仅说曹锡远“宦沈阳”,但并没有说做什么官,后传则说“令沈阳有声”。明代沈阳已无县的设置,只有沈阳中卫,“令沈阳”,就是做沈阳中卫指挥;“有声”,就是说官做得好,有名声。 这些记载都说明,到了明末,曹锡远仍然“世居沈阳”,任职沈阳中卫,而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也出生在沈阳。后金攻占沈阳后,曹氏一家做了俘虏,成了满洲贵族的*隶(包衣)。努尔哈赤定都辽阳后,曹振彦可能随之到了辽阳,但几年后,努尔哈赤**沈阳,曹振彦又随着主子回到沈阳。1644年,扈从入关,才最终离开了沈阳。所以,曹雪芹的几代祖先在明代都曾做过沈阳的地方官,为沈阳的历史做过贡献,我们今天的沈阳人不能忘记。曹雪芹祖籍在沈阳,不仅有文献的根据,更有碑刻的证明,是没有疑问的。
1、规模上 1)沈阳故宫,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沈阳故宫象征着是满清的皇权至上,并且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 2)伪满皇宫博物院总占地25.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2、省份不同 1)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 2)伪满皇宫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光复北路5号,前身是**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 3、建筑风格不同 1)伪满皇宫主体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伪满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伪满皇帝的傀儡性。 2)沈阳故宫建筑风格上更添有满、蒙的特色。在布局上,东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军帐殿的布局。中路的特点“宫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区域,这是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上,以汉族建筑风格为主,兼备了蒙、藏艺术。 4、构建时间不同 1)长春溥仪伪皇宫指的是伪满皇宫博物院,其竣工时间为1962年12月24日,伪满皇宫前身是**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 2)沈阳故宫 又称后金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 5、作用价值不同 1)伪满皇宫博物院主要职能是通过举办陈列展览,揭露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役残害东北人民,以及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进行**求荣的罪恶行径,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国**和近现代史教育,在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沈阳故宫博物院则展示了明清宫廷文物,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大政殿殿前陈设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
蜂窝组织炎怎么治疗?吃什么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