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一)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学原理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湿地水系做法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一)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学原理(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一)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学原理

(一)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学原理

湿地修复工程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应用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转化并最终得以净化的一些规律,辅以少量人为强化的工程措施对工程进行调整,以少花费来达到防治环境污染的目的。所参考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 1.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在工程设计时先调查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性、温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让最适应的植物或动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以发挥其最大的净化功能和景观效益。同时又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避免种群之间的直接竞争,保持群落的稳定。 2.生物多样性原理 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污染状况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来对环境的污染状况作生物学的监测。在水体治理中,通过投放、放养布置适当的各类生物,通过各种措施为生物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最终使生物恢复到种类繁多而均衡,物流能留畅通,自我净化修复能力极强的洁净状态下的生态体系。 3.食物链原理 通过放养滤食性生物、食草鱼、布置合适的水生植物种群体系,使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大部分被降解转化成稳定的无机物,一小部分被同化合成为水生生物以水产品的形式从水体中捕获采收取走,以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的目的。 4.生物间互利共生原理 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促使清洁状态良性循环系统中出现的生物种类生长,通过捕食作用使种群内生物的数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会对濮阳县黄河湿地采取什么措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会对濮阳县黄河湿地采取了栅栏保护。不要随便践踏。

保护湿地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自然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过程就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通常自然恢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被动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2、人工促进恢复方法 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涉及到自然干预,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人工促进恢复方法是一个最佳的恢复模式人工促进恢复方法的设计、监督、建设和花费都是可观的。 扩展资料: 中国的湿地状况令人担忧。从沿海潮间带,到淡水湖和沼泽地,中国至关重要的湿地都在迅速消失。 1994-2010年期间,渤海湾的原始潮间带消失了约三分之一。在北戴河,滨海湿地正受到新建高速公路和新河拦水坝的威胁。 最低限度而言,湿地迅速消失的情况令人担忧。湿地是地球生命支持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湿地能帮助我们抵御风暴、控制洪水、清洁空气和水,是地球上最具多样性,也最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湿地

(一)龙口市黄水河湿地公园建设思路

1.概况 龙口市黄水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位于龙口市滨海旅游度假区中部,距龙口市区7km,系黄水河入海口流域,南起于烟汕公路龙口段,北止于渤海,东临旅游区规划的丛林寺、旅游产品商业街和徐福文化园,西与国际文化交流区接壤。规划范围面积约172.63hm2,其中河流两岸面积约114.27hm2,黄水河水面面积约58.36hm2。建以河流水体和潮间带所构成的湿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融地域文化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城市生态湿地(图9-1)。 图9-1 龙口市黄水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区位图 2.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保护、恢复和丰富湿地生态系统,并充分展现当地的生态资源特色:芦苇、沼泽、水禽和水域。 以生态旅游的概念规划园区。在特定的地区提供旅游休闲活动,在保持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游客取得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知经验。 通过该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味,为度假区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场所,为城市特别是度假区带来创建经济效益的机会与空间,实现经营城市的目的。 (2)建设原则与设计理念 规划建设原则如下:系统保护的原则;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设计理念如下:生态和合,强调湿地生态环境的气象贯通与文脉融合;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与自然对人的净化;风貌特色,绿色廊道、人文之河。 (3)建设目标 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营建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间仙境。 实现黄水河入海口流域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形成生态丰富、物种多样、鸟类繁殖栖息的湿地公园,成为北方城市湿地公园的最佳范例。 为市民与游客提供科普教育的良好基地和多样化的休闲体验空间,成为国内同类型生态旅游的胜地。 3.规划建设构思 根据对现状用地的分析,提出以下关于该项目湿地生态的构建对策: (1)保障湿地公园用水安全 黄水河为季节性河流,湿地公园地处该河的最下游,保证湿地公园需用水量和供水水源成为建设该公园的关键。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关于《龙口市黄水河湿地公园用水方案论证》提出了多水源联合供水方案,一次性充水水源为王屋水库地表水,主要日常补水水源为黄水河**水库**水,可实现保证该项目区常年水位和实现全年水质不变坏,满足景观娱乐的水质要求。 (2)恢复和重建湿地生境 1)河流水系。营造生态驳岸。黄水河两岸河堤除局部保留外,其余均分级后退,即保留原有河堤的石砌基础,退后防洪堤顶面至规划红线处,放缓堤岸护坡,恢复河边的水陆交错带。河东:老河堤改造后的堤顶标高以原海水养殖池为界,养殖池以南河堤标高为3.0m,养殖池以北河堤堤顶标高为1.5m。河西:老河堤改造后的堤顶标高为2.8m。 恢复河流水体面积。通过堤岸改造以及控制水位等措施,以保证河流常年连续蓝带。黄河营翻板闸至烟汕公路龙口段之间的黄水河河段常年水位规划为2.5m。 建设循环水系。中水利用,经过龙口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作为绿地浇灌用水水源之一;改造河堤,沟通河堤内外水体之间的水文联系;雨水收集,合理引导地表径流,使其尽可能渗入到**并汇入天然水体。 2)恢复河堤陆域原有自然面貌和野趣环境。沿规划红线建设宽不少于30m的防护林带作为生物廊道,同时可遏制周边的开发建设对湿地环境的过分干扰园区内的耕地一律“退耕还林”。 海水养殖池采取“停、转”措施,恢复滩涂,成为鸟类觅食栖息地 (3)营建多样化的湿地环境,建立丰富、多样、自然的湿地生态群落 通过对堤岸的改造和水脉的打通,营造深水、浅水、滩地、沼泽和岛、洲等不同深度的水体,为多种两栖和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引导和培育原始乡土植物群落,特别是野生植物群落、栖鸟植物、蜜源植物、鸟嗜植物和耐盐碱植物群落等,营造林地、灌丛、芦荡、草滩等,为多种陆生生物提供觅食、栖息、繁殖的场所。 保护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如滩涂、浅海海域。 改善滨海土壤盐碱化。①挡潮闸,保留黄河营翻板闸,并规划在湿地生态展示园适当位置设挡潮闸一处;②防潮堤,于海水养殖池南岸设堤顶标高为3.0m的东西向河堤一处;③种植耐盐碱的植物。 (4)延续地域文脉,保护文化生态 黄水河纵贯龙口市东部,流经该市的山区、平原和滨海地区,注入渤海,是龙口市的母亲河。流动的河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是条绿色通道、气流通道和生物通道,也是一条城市的发展通道。 第一,营建城市发展的记忆空间:龙口文化历史、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第二,留下大地肌理。 第三,营造休闲游憩的场所,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延伸到大自然中,让天、地、人在这里融合,地方文脉得以体现与延伸。 (5)构建旅游度假区核心的景观特** 该规划区连接了周边的徐福文化园、丛林寺、购物街和国际文化交流区等文化娱乐游览园区,这些项目特色显明,且优势互补,可有机融合成为度假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域 (6)基本利用现状地形地貌 河岸。改造后的河堤不但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而且使河流岸线有一定的弯度变化。 陆域。①用地中标高2.0m以下的地段改造成塘、溪、港等水面;②其余地域参考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竖向设计,结合本规划的要求整理地形;③竖向控制河堤堤顶、黄河营翻板闸板顶、黄水河设计常年水位为本园区主要竖向控制点。

湿地水的渗透量怎么计算?

建筑与小区宜选用透水砖铺装、种植屋面、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雨水罐、调节塘、植草沟、渗管及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等设施。可选用透水混凝土、蓄水池、调节池、人工土壤渗透等设施; 道路与广场宜选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雨水湿地、植草沟、渗管及渠、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可选用透水混凝土、渗透塘、渗井、湿塘、调节塘、调节池、初期雨水弃流等设施; 公园与绿地宜选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植草沟、渗管及渠、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可选用透水混凝土、复杂性生物滞留、蓄水池、调节池、初期雨水弃流、人工土壤渗透等设施; 河湖水系宜选用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可选用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调节塘、植草沟、人工土壤渗透等设施。

景观规划师:如何打造水景观

通常水景的设计要讲究手法和如何表现,景观水景大多缺少自净能力,常常需要单独设计出净化水的渠道来保证水质。水净化有很多方法,如物理净化、水位的调节、高压放电等,这些效果比较显著,实施比较麻烦且规模较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水景是乡村规划的发展的主体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因为有了水整个景观系统才会活起来,通常与植物,山石、建筑搭配成体,打造活泼明朗的氛围,突出主题,水景的打造必须考虑好它的来源与流向,因地制宜,尊重现状,烘托出乡村规划的主题。

请问国外如何保护利用湿地

延伸阅读英国湿地保护利用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如伦敦湿地中心。**保护理念是,湿地生态系统建立需一定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伦敦湿地中心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恢复状态,直到水草丰盈、树木繁茂。 日本严格控制湿地景区游客数量,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设定人数便不再放行,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造成影响。倡导在实践中保护的理念,如琵琶湖湿地公园体验区,游客可伸手到水池里摸鱼、捏海参。保护同时把湿地作为科研基地,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坚持观测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 美国强调法律保护,湿地保护规定和湿地储备计划的**,成为美国**湿地保护两项重要举措,此外,美国还有缓冲区域试验计划、加强保护储备计划等方案保护湿地。

黄水河湿地公园?

占地面积可真大呀!看这工程量来年十一能开园是早的了。建成后一定会很美,该公园不管是龙口建的,还是南山建的,对我们东海人都是福荫。谢谢碧海潮声、辛苦了,祝您好运。

湿地水系都要算哪些内容的工程量

汉石桥是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做过的比较典型的湿地公园设计。如何使湿地恢复成一个良性与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本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恢复过程中,如何解决湿地恢复所需要的大面积水源,如何衡量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本项目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项目位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与核心保护区紧临,跨湿地潜在恢复区与湿地生态休闲区两个功能区,是湿地潜在恢复区的主要部分。

鉴于项目地没有稳定水源与充足水量的现状,在本项目中,绿维道法自然,全程贯穿“水—植物—动物—人”四位一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引入圈层式(三圈层)保护结构,采用人工促进恢复模式,打造较合理的水系,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湿地建造和改进将保育区最大程度的恢复成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在集中开发圈层方面,以湿地生态景观为基础,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生态、景观、休闲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旅游区。同时,还制定了湿地恢复的监测与长期管理方案,进行过程控制及解决一些非预期事件。

百度搜索: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修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修复、湿地生物修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三个部分,相应地,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湿地生境修复技术 湿地生境修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修复包括湿地基底修复、湿地水状况修复和湿地土壤修复等。湿地的基底修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 湿地水状况修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修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夹河湿地水文条件的修复是通过疏通水系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必须严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质,加强夹河上游及相关支流的生态建设。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修复技术等。 2.湿地生物修复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修复技术等。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基于工艺经济、技术稳定、管理简便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与水质净化相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湿地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统一,根据夹河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确定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在全面查清夹河湿地资源本底和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重点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和湿地环境,局部疏浚淤积湿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修复湿地植被,加强保护设施建设,为夹河湿地的全面保护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是对水域实施疏浚连通工程,增加湿地水域面积,增加湿地蓄水量。其次,对水域土驳岸和混凝土护岸实施生态护坡和湿地植物栽种工程,主要为生态护坡、栽种湿地植物,形成河道滞留塘,在保证河流水质净化效果的基础上兼顾景观开发。 4.湿地建设的主要工艺方案 该方案本着既要保障河水水质安全,又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原则,在河流综合整治过程中需采取科学的治污之路,即从流域内每一条汇水河流入手,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小流域控制思路,实施“治”、“用”、“保”并举策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宏观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作用,全面推进流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所谓“治”,即污染治理。是指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为指导,综合采用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全过程污染防治措施,解决流域内环境污染问题。 所谓“用”,即行政辖区内水资源的充分循环。是以节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利用闲置荒地及废弃河道,建设中水调蓄设施,合理规划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实行水资源的流域内循环,减少污水排放量。 所谓“保”,即流域生态修复与功能强化。是在污染治理和污水资源化的基础上,采用湿地建设、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修复、重建技术,对流域的生态恢复过程进行强化,使之向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恢复自身应有生态功能的有利方向尽快转变。 从治理技术的内在属性和特点上来讲,污染河流的净化技术一般分为物理/化学技术和生物/生态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是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比较常用的应急技术,主要有河道曝气、底泥疏浚、引水冲污和投加化学药剂等。物理/化学技术短期效果好,但是费用高,只能处理小型河流或者景观价值较高的河流,对环境有一定的副作用,生态效果不理想,难以长期应用。 生物/生态技术目前主要有生物过滤、人工湿地、滞留塘、多自然河道和植物浮床等。 (1)生物过滤技术 生物过滤技术属于污染河流的强化治理技术,特别适合于严重污染河流支流的水质净化。生物过滤技术结合了生物膜的降解特性和填料的过滤作用,既具有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和抗冲击负荷较高的特点,又具有过滤技术的稳定性(对不同种类及大小的污染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技术的适用性和持续性比较强;生物过滤技术还可以通过对运行条件的调整,实现多种污染物去除功能(如脱氮除磷等)。 (2)强化人工湿地技术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人工湿地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构筑水池或沟槽,在底面铺设防渗层,并充填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填料组成填料床,表面种植一些生长快速的耐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形成一个含多种基质和生物的独特生态环境。因而人工湿地是一种良好的污染河水的生态净化技术。 根据水流方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潜流(SSF)和表面流(FWS)两种。其净化机理主要有:①过滤和沉降;②吸附和离子交换;③污染物的降解;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⑤对病原体的灭活。 表面流湿地类似于天然沼泽湿地,污水在人工湿地床体的表层流动,水位较浅,一般在0.1~0.6m左右。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低,去污能力有限,受气候影响较大,夏季会孽生蚊蝇、散发臭味。除了改善水质外,表面流人工湿地还给人们提供美学价值和为水生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表面流人工湿地常用于湖泊、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 在潜流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体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基质层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质截留等作用,有效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水流在土壤层以**动,故具有保温性较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等优点,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湿地系统。相对于表面流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存在易阻塞、管理复杂,投资较高及环境友好型较差等缺点。 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土壤和填料),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不同的植物,利用系统中不同基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对污染河水进行净化。 (3)滞留塘技术 滞留塘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和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受到重视。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大规模应用于控制暴雨径流污染和污染河流的自净能力强化,并形成了成熟的应用技术,获得了大量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经验和参数。在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河道稳定塘应用,河流滞留塘技术通过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拦水,可以延长河水在单位距离上的停留时间,促进颗粒污染物的自然沉降,提高河水的透明度;可以利用河滩、河岸以及塘内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吸附降解作用,降解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削减氮磷等诱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可以利用拦水堰上的跌水,加强河水自然复氧,最终提高单位距离上的河流自净能力。河流滞留塘技术相对易于实施,管理简单,比较适合于河滩宽阔的小型河流的污染治理和修复。 (4)多自然型河道技术 “多自然型生态河道”即指“多种动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共存、繁殖的河道”。构建多自然型的生态河道主要通过河道环境条件的天然模拟和强化,在再生河道生物群落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天然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不同的生物群落所组成。河道物理结构广义上可分为:水体的河床部分(水生生物区)、河滩部分(水交换区,两栖区)和受水影响的河岸区。构建多自然型的生态河道,即从这三个层次上通过环境条件的天然模拟和强化,营造适于各种生物栖息繁衍的环境条件,再生各种生物群落,恢复和强化河道的自净能力,重建河道良好的生态系统。 (5)植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恢复,降解水体的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还具有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以及消波护岸的功能。生物浮岛依据浮岛植物是否和水接触分为干式浮岛和湿式浮岛两种。 植物浮岛技术的核心是将植物种植于水体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长从污染水体中吸收大量污染物质(主要为氮、磷等营养物质),并通过收获植物体的方法将其搬离水体。还可以在植物根部放置软性填料,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去除水中污染物质。 生态浮岛可就地处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自然景观和谐;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避免重复污染,重复治理,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2002年6~11月和2003年5~10月在北京永引渠罗道庄桥上游设置了5000m2的生物浮岛,所植物种为美人蕉、旱伞草,取得了较好的水质修复效果,同时营造出美好的景观效果。但是植物浮岛技术费用较高,且适用性有所限制。 (6)生态护坡技术 河道走廊的生态修复延伸到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坡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河流护堤工程,能够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质量,把受人类严重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壤、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态的河道。因而,生态护坡技术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7)其他 包括投加生物制剂和生物操纵法等,主要是通过在人工条件下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能力,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生态技术的主要优点: 1)基建、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经济可行。生物/生态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为污染净化系统的能源,通过微生物和动植物的自然生长来降解、吸收、转移河水中的污染物,较少需要输入人工的能源和物质。其次,微生物和动植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按照一定规律自行生长繁殖,发挥水质净化作用,较少需要人为管理以维持净化系统的运行。 2)副作用小,对环境没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生物/生态技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或者经过略微改造的生物,而非人工物质来净化河水,环境相容性好,不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稳定的河水生物/生态净化系统其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处于平衡状态,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容易对外界环境造成冲击。 3)能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微生物有很强的变异能力,植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当河水的污染物发生改变时,生物/生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能够发挥水质净化作用,同一种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河流水质污染有较好的适用性。 4)可与亲水景观建设相结合,外在表现形式自然亲切,更富人性化。生物/生态技术利用天然的生物,而非人工的化学物质或机械等来净化河水,能较为容易地与原有自然环境相融合。 由于具有以上优势,生物/生态技术在污染河流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实际应用。目前实施人工湿地和滞留塘技术对受损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已逐渐推广起来。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是流域“治、用、保”综合治理思路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净化流域内污染物的最后一道屏障。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流域水质的目标。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一)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生态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