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书对人类的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书能给人带来什么(书能给人带来什么,音乐能给人带来什么)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书能给人带来知识,礼仪,修养和快乐,让我们懂得更多,可以让一个人变的强大、自信,更有魅力。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1.书籍能增长知识,了解天下大事,培养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能锻炼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有益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脑功能活动。
2.书籍可以扩充知识面,能让人心胸开阔,书籍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书籍可以提高人的层次,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让气质更加出众。
4.书籍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
拓展资料
书籍造句
一、热爱书吧,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二、为了增长知识,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
三、妈妈把准备捐赠的衣物和书籍**得很结实。
四、他为子孙保留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五、北京图书馆的各种书籍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一、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说到读书,古人有很多读书的名言佳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来知难。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个人读不读书有自己的选择,但是读书和不读书人是有区别的,读书人是上进之人,不读书的人是落后之人。书能激发人的**和斗志,只有读书的人才能积极进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吃苦舟。懒惰的人也知道读书是件好事,只是怕吃苦,怕受累而远了读书。古人云: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有如此之功效,能读掉人身上的愚气,读掉人身上的懒惰,这就是读书的的妙处,也是读书的积极意义。 二、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扬起人生的理想之帆和生活**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有理想和目标,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支柱,就是来源于读书的起发,读书能燃烧人生的理想和**,有的人之所以消极被动没有生活**,就是没有读书或远离了读书,不读书的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活得无聊也无趣,只好用打牌**来消磨时光,人生美好的光*就这样浪费掉了。而读书是人生的正能量的激励,使人更加自强和自信。毛**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将读书与吃饭看成是同等的需要,乃至读书比吃饭还要重要,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一个人真正与书交上了朋友,就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了,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人,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种瘾,牌瘾、吃瘾等等,惟有读书瘾最为高雅和高贵,书能治愚,书能使人扬起人生的理想之帆。 三、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明事理做真正的智慧之人 现实生活中,为何有的人很智慧,是一个明白之人,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中从实践中学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是读书的力量和智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读书的神功。有句话说得好:“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经,谁都想自己聪明、有智慧,可要做到这样,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不读书,不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只会耍小聪明的人,如此,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是要吃亏的。大智若愚,做明白人,做智慧之人,选择的就是读书,再没有其它的选择。 四、人生只有读书才能修身养德,只有读书才能家庭和谐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这就更需要读书了。古人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养德。人生有了德才会有得。是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泽莫如为善。家庭的和谐只有用读书来调和,现实就是如此,哪些成天迷恋于**的人,家庭不是天天吵,就是天天闹,最终不少人赌散了家,有的还赌得家破人亡。惟有读书声会潜移默化,孩子跟着来,爱学习、勤读书,浓浓的书香味,让家庭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五、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车有车路,马有马路,人人走的都是自己的路,不管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古人说得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生惟有用读书来改变自己和命运才是最明智、最智慧的人。也许有人说:读书这条路很艰辛,很难,也很漫长,我没有那个耐性。但是只要你选择了读书,只要你有决心,有信心,宁得住寂寞,不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盲目跟风,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就会走得轻松,学得自然,终就会学有所获,修成正果。
1、获取知识我们读书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获取知识。书籍是丰富的信息来源。阅读不同主题的书籍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类别。每当你读一本书时,你都会学到一些本来不为人所知的新信息。 2、改善大脑研究表明,阅读对大脑有很强的积极作用。通过保持精神**,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这是因为,保持大脑活跃可以防止它失去力量。大脑是肌肉,就像身体的其他肌肉一样,运动使它保持强壮和健康。与解决谜题类似,阅读书籍是锻炼大脑并保持健康的好方法。 3、减轻压力阅读对身体也有积极影响。读书比放松或听音乐更能缓解压力。根据研究,阅读更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 4、改善记忆力每次读书时,你都要记住书的设置,人物,背景,历史,人物,子图等等。当你的大脑学会记住这一切时,你的记忆会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随着你创造的每一个新记忆,你扩展了新的途径,这加强了现有的记忆。 5、五提高想象力你阅读得越多,你就越有想象力。每当你读一本小说书时,它都会带你到另一个世界。在新的世界里,当你试图在自己的脑海中看到事物时,你的想象力是最好的。
书的好处
或许没有别的东西像书籍那样具有这种力量:使穷人摆脱贫困,使一个人忘掉他的负担。书籍是孤独者的朋友,是忧郁者的乐趣,是对失望者的安慰和鼓舞。书籍把光明带到黑暗之处,让阳光驱散*影。
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同伟人和善人交往,但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置身于世界上最理想的社会之中,可以同历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交往。
书籍是年轻人的指南。许多人的生活趋势是好是坏,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由一本书决定的。童年时读的书对我们影响最大。
书籍的最大益处并非总是来自我们记住的内容,而来自于书的启迪。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好朋友,常常激发我们和各种潜力。我们时常在书中发现自己所思和所感的东西,我们希望自己能表达那些想法和感受。
我们的许多看法是通过阅读最喜欢的书而形成的。最好的书是那些具有奇异力量的书,是激励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充分利用机遇的书。
爱默生有三条读书规则:决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决不读不著名的书;决不读自己不喜爱的书。
人人有必要建立个人图书馆。没有书籍的家就像一个没有窗户的房子。儿童置身于书籍之中而学会读书,他们通过阅读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
如果你想提高精神境界,那么无论读什么,你都要满怀热情、精力充沛地阅读,全神贯注地阅读。如果你最有效地利用一本书,你就会感觉到一种以前从未感到的做事能力。
“无论你到什么地方,都随身带一本书,这是古老的忠告,也是不益的忠告,”约翰•亚当斯说,“你永远不会孤独。”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好处真多,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祟奉:中国的图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结晶,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图书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专题。
中国的图书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形态、完整的体系、多舛的命运,形成了许多与别国图书不同的特色。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曾较大规模地开展了对图书的著述、收集;整理、分类、编召、校勘等活动。可谓:“官有其守,世有其学”、后来又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辑佚学、辨伪学等名目繁多的治书之学。’我们在这里探讨归纳中国图书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这些与治书之学有关的基本知识,使网络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图书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图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图书的概念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围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创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她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在我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
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
这里所讨论的图书是广义的,而且侧重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
(二)构成图书的要素
从竹木简牍到今天的各类图书,不管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折,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下面这样几个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是图书的基本职能,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图书的内容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都可以在图书的内容中得到反映。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图书的内容也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来的远古时期的文献,大都属简单的“记事”、“记言”之类的资料,而后来的鸿篇巨制的杰作却是社会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农业、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的文字记载,几乎是从人类刚刚走向文明时期起就开始出现的,而文摘索引之类的二、三次文献只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知识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图书所具有的传播知识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按照图书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它传播的知识信息划分为:①情报性知识信息。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传递,并且有较强的针对性,②教育性知识信息。它既要求及时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反复传递,传播面也比较广。②娱乐性知识信息;它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时间长短,取决于社会时尚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人类很早就把有声的语言作为传递与交流知识的工具,但语言的传播要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人们也曾先后使用了结绳、契刻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一方法只能助记,不能直接表达复杂的事物,而且在传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图画和文字,才能较精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为人们共同理解与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路播知识。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光是有了文字和图像,而没有载录它的物质,也是无法成书的,因而人类就选择和创造了种种文字、图像的物质裁体。由于文字、图像是平面显示的符号,所以图书的物质载体也都是平面的书写材料。从我自古代书史来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铜等器物上记录文字,同时也把文字写到经过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写在丝帛上,接着又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重要产品纸张。纸张薄而轻便,便于书写和印刷,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而逐渐成为人类生产图书的重要原料。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图书的生产技术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一是把载体加工成便于使用的装帧形式的技术。我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技术后,图书的装帧形式就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后来以抄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又被我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技术所取代,于是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图书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大量产生的理想变为现实。
传统的传播学专著中提到过六种传播媒介,即书籍、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书籍 是其中惟一不具备新闻性质的非新闻媒介。也许有人会提出某些时事性小册子反对上述观点, 但是时事性小册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籍。什么是书籍?书籍是非新闻性质的印刷媒介,是语言文字、图像及符号的载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起着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作用。书 籍的传播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积累文化。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书籍是一种标价的商品。
书籍是六大媒介中历史最悠久的媒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5世纪。埃及人曾用纸草写书。 我国在公元前8~2世纪用简、帛写书。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为书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为书籍的传播打开了门径。书在那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19世纪中叶印 刷机的发明使书籍的生产从手工过渡到机器,标志着书籍从小规模的传播过渡到大众传播。 20世纪计算机的发明在排版技术上引起了重要改革,大大提高了书籍出版的速度。
在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书籍的性质是非新闻传播媒介。它的形式已从印刷媒介扩展 到电子媒介,但仍以印刷媒介为其主要形式。书籍的出版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形成了出版印刷 产业。根据2000年第3期《出版经济》发表的《199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报纸消耗纸张比例为56.03%,书籍为17.89%,课本为17.15%,期刊为8.7%,图片为0.23%。 报 纸中只有日报的新闻内容较多,占报纸总种数的18.84%;期刊中只有综合类期刊的内容会涉及到新闻,占期刊总种数的5.86%。这样算下来,报纸用纸中有18.84%用于印刷新闻内容较多的日报,81.16%的纸张用于印刷非新闻性报纸;期刊用纸中有5.86%用于印刷与新闻有关的期刊,94.14%的纸用于印刷非新闻性即各种专业类期刊。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报纸中 非新闻性报纸用纸量约为全年总用纸量的45.47%,期刊中非新闻性期刊用纸量约为全年总用纸量的8.19 %,再加上书籍和课本这两种非新闻媒介的用纸量17.89%和17.15%,就算出了1999年全国用 于印刷非新闻类出版物的用纸量约占总用纸量88.70%的数据(图片除外)。既然印刷媒介中大 部 分内容都属于非新闻范畴,在研究传播学时就应该加强对非新闻媒介领域的探讨和研究 。书籍在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中,是只具备非新闻媒介特性的媒介,就值得专门提出来加以 研究与探讨。
四、书籍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
我国出版社都讲求出版书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察这两大效益,就可得知书籍在大众 传播中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1.书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积累文化具有重大影响。根据上述统计公报,1999年我国共出版课本20 755种,总印数38.08亿册,总印张190.77亿,用纸量44.83万吨,占用纸总量的17.15%,课本用纸总量仅次于书籍,书籍的用纸占总量的17. 89%。这两个数字说明,书籍和课本在大众传播中的比例约为1∶1。在我国大部分城乡,恐怕只有极少数人不知课本为何物。能读书的人都要先从学习课本开始,从识字到扩充知识直至能读懂各类专业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经历很相似。从学龄前开始,就读 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或参与**教育和业余教育,都要接触各种类型的课本。由此可见,课本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起到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还对人们的思想、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文化氛围下熏陶出的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因此,各国**对本国课本宣传的内容都要严加控制。书籍除了具有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等作用之外,还沉淀与积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文化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字产生起,人类就有了记载自己历史的能力,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人类社会经历的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中不断发现、发明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都是靠书籍将其记载、传播并留给后人的。书籍在沉淀、传播、积累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
2.书籍的生产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出版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出版社经济状况报告》(《出版广角》2000年第8期),1998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总销售收入为615.6亿元,实现利润46.5亿元,销售利润率达7.6% 。 出版社系统销售收入为173.9亿元,实现利润31.7亿元,其销售收入占新闻出版产业总量的28.2%,实现利润占总量的68.2%,销售利润率达18.2%。从以上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出版产业已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工业经济相比较,我国出版产业总规模量(总销售收入)在37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4位,利润排名第12位。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利润率是全国所有产业中最高的。除工业外,建筑业资产利润率为1.2%,国内贸易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为 2.3%,销售利润率为4.1%,而出版产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8.1%,销售利润率为18.2%。可见出版产业不仅在新闻出版产业而且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资本有极大的吸引力。
出版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性的趋势。根据2000年《中国出版》、《出版参考》 、《出版经济》等期刊提供的材料,1999年美国出版物交易量是1989年的9倍多,达到240.0 2亿 美元。英国1998年图书销售总额为38亿英镑,图书市场增长7%。俄罗斯也是出版大国,近十 年图书出版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新书平均印数仍为9 000余册,与美国每种书的平均印数在10000册左右相差不大。德国仅贝塔斯曼集团在1999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达到83亿马克 ,比上一年增长28%。该集团通过兼并国内外出版社而日益强大,其支柱部门贝塔斯曼图书 俱乐部在德国的会员已超过450万,在世界各地的会员人数已超过2 500万,该俱乐部在中国也很活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鉴1998年版公布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报刊进出口数据,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书报刊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1980年书报刊进出口总额为71.74亿美元,其中图书49.99亿美元,报刊21.75亿美元;1995年书报刊进出口总额为282.12亿美元,其中图书进出口192.66亿美元,报刊进出口89.46亿美元。回顾上世纪,展望新世纪,图书出版业作为知识产业的一大支柱,仍会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
读书对人生能起到非常大地作用,具体如下: 一、读书可以显著提升写作能力 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能个个都能成为作家,但是经常读书,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自己地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看问题更是比一般人深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会思辨书中的内容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哪些写作手法自己很欣赏,久而久之就会开始模仿,然后再通过针对性的阅读丰富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最后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用的知识库。 二、读书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世界,活得会更明白 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 ,一个人对于人生了解有两个途径,就是个人经历和读书,所以古人除了讲读万卷书,还要讲行**路。把阅历和读书看成是人了解世界的两大重要途径,不过人生毕竟时间有限,阅历也是有极限的,阅历之外的读书对于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人,人生和这个世界就十分重要。能让我们活得更加的明白,让我们明白,我们生活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三、读书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现在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法则,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一个人要想在当下社会生活得很好,或者比其他人要好,主要看他的生存能力。在这个问题上知识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来自哪里呢?当然是主要来源于书本,伟大的马克思**家列宁曾经就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终上所述,阅读能自己视野、心胸更开阔,能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能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读书可以终生受益。
名的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
白菜捆上长的快还是不捆长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