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不知则什么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不知则什么(不知则什么不能折什么)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意思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示例:《韩诗外传》六:“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作品简介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知道的知识就要请教,没有的才能就要学。 此句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原文: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 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如是而不服者,则可谓訞怪狡猾之人矣,虽则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 诗云:“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此之谓也。 译文: 使天下人对自己心悦诚服的办法是:高高在上、职位尊贵,但不因此而傲视别人;聪明睿智、通达事理,但不因此而使人难堪;才思敏捷、迅速领悟,但不在别人面前抢先逞能;刚强坚毅、勇敢大胆,但不因此而伤害别人。 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面对君主就奉行做臣子的道义,面对乡亲就讲求长幼之间的道德标准,面对父母兄长就遵行子弟的规矩,面对朋友就讲求礼节谦让的行为规范,面对地位卑贱而年纪又小的人就实行教导宽容的原则。 无所不爱,无所不敬,从不与人争执,心胸宽广得就像天地包容万物那样。像这样的话,那么贤能的人就会尊重你,不贤的人也会亲近你。像这样如果还不对你心悦诚服的,那就可以称之为怪异*滑的人了,即使他在你的子弟之中,刑罚加到他身上也是应该的。 《诗》云:“并非上帝不善良,是纣王不用旧典章。虽然没有老成之臣,还有法典可依循。竟连这个也不听,王朝因此而断送。”说的就是这个。 扩展资料 《荀子》是内容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归结到以推崇仲尼(孔子)、子弓(孔子学生,一说仲弓)的学说为主。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非十二子
题目:身穿着金色衣服的人
谜底:一鸣(名)惊(金)人
题目:数字"3"在路上走呀走...翻了一个跟斗...又接着翻了一个...
谜底:三番(翻)两次
题目:一条狗过了独木桥之后就不叫了
谜底:过目(木)不忘(汪)
题目:第十一本书
谜底:不可思议(book 11)
题目:牛狗猪羊比赛赛跑...跑到终点后...牛狗猪都喘得不得了...只有羊不喘气
谜底:扬眉吐气(羊没吐气)
题目:放烟火时为什幺不会射到星星?
谜底:因为星星会"闪"
题目:一个离过很多次婚的女人,该怎么称呼她?
谜底:前 "公" 尽弃
题目:一只熊走过来
谜底:有备而来(有bear来)
题目:羊给老鹰打电话?
谜底:阳奉(羊phone)*违(鹰:"喂")
一个离过五十次婚的女人,应该怎么形容她?(前“公”尽弃)
小明翻了一个跟斗,接着又翻了一次,是什么?(三“翻”两次)
用猪肝和熊胆作成的神奇肥皂是什么?(肝胆相照)
小马哥的老爸在市立图书馆成了什么?(识途老马【市图老马】)
哞哞叫的牛为什么一下水游泳后就不叫了?(有勇无谋【哞】)
小麦的两包面都被偷了是什么? (面面俱到【盗】)
为什么一封信是两颗蛋做的?(信誓旦旦【蛋蛋】)
为什么有块冰看起来就好像是张铝箔? (如履【铝】薄冰)
,,,呜呜呜,,,,
累死了,这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要好好看哦~~~~
7/8(七上八下)
1、最爱学习的人(孜孜不倦) 43、最精明的投资(借船出海)
2、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44、最紧张的阶段(一触即发)
3、最贵的话语(一诺千金) 45、最急的性子(杀鸡取卵)
4、最贵的稿费( 一字千金 ) 46、最坚韧的头发(千钧一发)
5、最宝贵的时间(一刻千金) 47、最快的速度(日行千里)
6、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48、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7、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 49、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
8、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50、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9、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51、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10、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52、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拨)
11、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53、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12、最彻底的变化(改头换面) 54、最离奇的想法(异想天开)
13、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55、最牢固的城墙(铜墙铁壁)
14、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56、最秘密的行动(神出鬼没)
15、最大的效益(一本万利) 57、最怪的口音(南腔北调)
17、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意) 58、最美的情话(甜言蜜语)
18、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59、最美妙的梦(一枕黄粱)
19、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60、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20、最大的差距(天壤之别) 61、最难治的病(肝肠寸断)
21、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62、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
22、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63、最难行的礼(五体投地)
23、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64、最能击中要害的话(一针见血)
24、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65、最贫瘠的土地(不毛之地)
25、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66、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
26、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67、最怕事的人(胆小如鼠)
27、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68、最奇怪的动物(狼心狗肺)
28、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69、最强壮的身体(钢筋铁骨)
29、最公平的事情(一视同仁) 70、最守秘密的人(守口如瓶)
30、最巨的人(顶天立地) 71、最突然的变化(一反常态)
31、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72、最危险的游戏(玩火**)
32、最高明的医术(起死回生) 73、最珍惜时间的人(争分夺秒)
33、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74、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34、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75、最香的饭菜(回味无穷)
35、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76、最险恶的地方(穷山恶水)
36、最好的药方(药到病除) 77、最狭义的见解(一己之见)
37、最好的战术(不攻自破 ) 78、最勇敢的人( 虎口拔牙 )
38、最荒凉的地方(寸草不生) 79、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39、最华丽的建筑(琼楼玉宇) 80、最有毅力的人(锲而不舍)
40、最后的结论( 一锤定音 ) 81、最有预能的人(未卜先知)
41、最坏的名声(遗臭万年) 82、最有权威的决策(一锤定音)
42、最精彩的表演(有声有色) 83、最有价值的笑(一笑千金)
84、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85、最远的邻舍(天涯比邻 )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谚语,意思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使天下人对自己心悦诚服的办法是,高高在上、职位尊贵,但不因此而傲视别人;聪明睿智、通达事理,但不因此而使人难堪;才思敏捷、迅速领悟,但不在别人面前抢先逞能;刚强坚毅、勇敢大胆,但不因此而伤害别人。 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 赏析: 本段文字是对出仕官员、隐士、士君子、学者行为的描述。文中指出:当今之世出仕与未出仕的人是一些恣睢贪利、虚伪做作的家伙。 当今的学者是一群道貌岸然,表面上高深莫测实际上毫无廉耻的人。通过对比,作者歌颂了士君子的美德。这段实际是对十二子之类人的批评,反映了荀子对时事的态度。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不问不知,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篇名。内容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归结到以推崇仲尼(孔子)、子弓(孔子学生,一说仲弓)的学说为主 《韩诗外传》六:“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 丰富和提高自己。 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 扩展资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 不知道的就问,不会做的就学。指做人应多问好学。语出《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吕氏春秋·务本》)|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取之玉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中有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荀子·非十二子》中亦说:“~,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些话都说明了学习和借鉴的作用。 (耿志刚《古代官吏的为官经》)倒作〖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夫服人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幽人。勇猛强武,不以侵人。齐给便捷,不以欺诬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今贤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谚语,意思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使天下人对自己心悦诚服的办法是,高高在上、职位尊贵,但不因此而傲视别人;聪明睿智、通达事理,但不因此而使人难堪;才思敏捷、迅速领悟,但不在别人面前抢先逞能;刚强坚毅、勇敢大胆,但不因此而伤害别人。 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 赏析: 本段文字是对出仕官员、隐士、士君子、学者行为的描述。文中指出:当今之世出仕与未出仕的人是一些恣睢贪利、虚伪做作的家伙。 当今的学者是一群道貌岸然,表面上高深莫测实际上毫无廉耻的人。通过对比,作者歌颂了士君子的美德。这段实际是对十二子之类人的批评,反映了荀子对时事的态度。
下一句是虽知必让,然后为知。原句出自于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 原文: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白话译文: 不会做的就要学,不知道的就要问。虽然知道也要谦让,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扩展资料: 《韩诗外传》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韩诗外传》的思想,大致以荀子思想为主,反复强调隆礼重法,尊士养民,也间采孟子及韩非有关言论。
上一篇
化学成分允许偏差标准?
下一篇
衡阳十大初中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