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侨置郡县的概述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简述东晋设置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侨置郡县的概述(侨置郡县的概述和意义)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侨置郡县的概述

侨置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玄菟郡及所领***、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长期受到***威胁而沦陷,失土后内迁至辽东郡境内得以重建,仍用三县旧名。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地区百姓设立侨置郡县,直至宋元对峙,侨置郡县都有出现。《晋书·地理志上》:“ 元帝渡江,亦侨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 司 、 冀 、 凉 、 青 、 并 、 兖 、 豫 、 幽 、 平 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清 毕沅 《序》:“夫 晋 世版舆,上承 三国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侨置。”侨置郡县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国土沦丧,大量侨流民众的出现;二、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三、彰显规复失地的决心;四、高标郡望门第的风气;五、重视地域乡里的观念,六、**、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诸多的理由,使得东晋南朝在南方广泛设置侨州郡县。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东晋南朝**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巩固统治。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南朝侨置郡县在隋统一后,完全废除。唐朝国土辽阔,边疆郡县常遭攻袭,也设立侨置郡县安置沦陷土地的百姓。据旧、新《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等考之,当时若静边州都督府及诺州、祐州、德归、廓川、归定一类以蕃胡所置侨都督府、州、县,合有上百个,寄在北方边境如灵州、庆州、凉州、幽州诸州及宁朔、朔方、回乐、温池、怀安、良乡、潞县、范阳、昌平、蓟县、安次诸县境内;安史乱后渐废。此种侨都督府、州、县,虽与东晋南朝意在表示正统的侨州郡县性质不同,但同为侨置则一也。宋元之际,疆土**,多方对峙,也设有侨州。据元姚燧所撰《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云:乙未(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徙邓(治今河南邓州市)、均(治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唐(治今河南唐河)三州民至洛阳西,以邓州治长水县(治今河南洛宁西),均州治永宁县(治今河南洛宁),唐州治福昌县(治今河南宜阳西);明年,襄樊(治今湖北襄樊市)亦徙洛阳。癸丑(宋宝祐元年1253年),又尽还徙邓、均、唐、襄樊诸州民实南;而宋已于襄樊、均设重兵,民还者无所归,乃于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市)北侨治襄樊,州西侨治均州。此诸州的侨置,与东晋南朝侨州的性质也是相同的。

侨置郡县的概述

东晋所有州郡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制,而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改名为交州。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东晋门阀**

东晋是如何建立的?

西晋惠帝末年,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已,司马氏王室面临严重危机,无论是司马氏内部还是北方的世家大族都感到需要到相对**的南方找一块立足之地,以便退守自保。


当时,琅邪(今山东临沂)的大族王衍,担任晋朝太尉,便向执掌朝廷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建议:“中原已乱,需要依靠方伯(各州之长)的支持,应派文武兼备的官员前往任职。”这一想法与司马越的思想正好吻合,于是遣王衍的弟弟王澄任荆州刺史、都督,族弟王敦出任青州刺史。不久,司马越又改王敦为扬州刺史,以此使琅邪王氏家族控制了荆、扬二州,为晋王室南迁做了准备。


此前,琅邪王司马睿因在“八王之乱”中“恭俭退让”,得以与司马越保持较好的关系。居京都洛阳时,也与王衍族弟王导“素相亲善”。王导便常劝司马睿回到自己的琅邪国,并为其治理琅邪国出谋划策。由于当时中原战乱,晋朝王室垂危,王导便想借司马睿兴复王室,对司马睿“倾心推奉”。司马睿也同样对王导“雅相器重,契同友执。”晋永兴元年(304年),司马越收兵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封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司马睿即请王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晋永嘉元年(307年)一月,晋怀帝继惠帝即位,司马越以太傅身份辅政,进一步感到中原难以维持而意迁南方。七月,司马越让司马睿以安东将军身份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渡江移镇建邺,为司马氏退守江南奠定了基础。


由于司马睿才能平庸,在司马氏宗室中名望不高,初到建邺时,江南世家大族对他都较为冷淡,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有一位有名望的士族前去拜见。王导很担心,便与从兄王敦商量:“琅邪王仁德虽厚,但名望尚轻,兄长威风已振,应帮助他复兴晋室。”王敦也表示支持。于是,在三月三日当地人们的修禊日,王导请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轿子,排出威严的仪仗队列,由王导、王敦和一批北方名士骑马跟从。南方士族顾荣等在门隙中窥看,大为惊讶,赶快相继到路旁拜见。王导接着向司马睿献计说;“古代的帝王,无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招揽俊杰。况且当今天下大乱,九州**,我们大业初创,急于用人。顾荣、贺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领,招他们来任职,以收揽人心。其他的士人自然就会前来。”司马睿便让王导亲自登门去招顾、贺。顾循、贺循曾在洛阳晋朝做过官,中原大乱后回江南。顾荣还认为“中国丧乱,胡夷内侮,观太傅司马越今日不能复振华夏”,只有江南如孙权之类的人物才可能**称雄。这时见司马睿前来招抚,便欣然而至。顾荣出任军司马后,还向司马睿推荐了不少名士,以致出现了吴越国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时,南北士族间的隔阂仍然很深。王导为联络南方士族,常常学说吴语。北方士族骄傲自大,他们讽刺王导没什么特长,只会说说吴语。王导向南方士族陆玩求婚。陆玩推辞说,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之先。义兴郡今(江苏宣兴)强族周玘因被北士轻侮,准备起兵杀北方士族,败兵后忧愤而死,并嘱咐儿子周勰要**雪恨。周勰纠集了一些怨恨北方士族的豪强束谋攻王导、刁协等人。事败后,王导并不追究。为争取南北士族间的平衡,王导采取了十分忍让的态度。


王导除了争取南方世族支持司马睿中兴晋室之外,还鼓励北方南下的大族坚定信心,合力协助司马睿定安南方。北方战乱以来,避乱南渡的北方世族很多。琅邪国随司马睿一起南渡的就有近千户,中原士族南下的也有十分之六七。王导建议司马睿要同时安抚好南、北两方的士族们,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司马睿听取了王导的意见,选用了一百多北方名士担任官职,如汝南人周、渤海人刁协、颍川人庾亮等。王导还制定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而来的士族与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护卫建康,又可使北方**士族仍在寄居地管辖逃来的民众,使流民得以安置。


北方官僚士族初到南方时,对司马睿振兴晋室表示怀疑。谯国(今安徽亳县)人桓彝,原为西晋骑都尉,初来时见司马睿势单力薄,对周说:“因为中原战乱,我才来到这里避难。不料如此不济,看来前途不佳。”以致忧心忡忡,和王导谈话后,知道他有些办法,才安心任职。一次,名士们到江边的“新亭游宴,周目睹了长江美景之后,叹息说:“风景没有变,只是黄河边成了长江边!”在座的北方人士都哭了起来。王导也在座,他正色道:“大家应当共同努力辅佐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于像楚囚一样那样对泣呢!”名士们听了都停哭认错。心里逐渐踏实下来。于是,人们就把王导称为管仲式的人物,心里逐渐踏实下来。


由于王导、王敦等的辅佐,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中的威望剧增。西晋之前,司马睿虽名为琅邪王,但已控制了长江流域的荆、扬二州,成为司马氏中惟一强盛的诸候王。西晋亡后,司马睿政权中的官僚纷纷上书拥立司马睿为皇帝,在北方忠于晋室的汉族官僚刘琨,及乌丸、鲜卑族贵族一百八十人也上书劝解。晋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称帝。登基之日,司马睿登上御床,并叫王导与他一起就坐,共受百官朝拜。王导再三推辞,司马睿才独自坐到皇帝座上。


新建的东晋王朝,是在王氏家族的一手扶持,和在南北世族大家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王导身历元、明、成三帝,辅政执权,推行政务求清的政策,相对保证了东晋的稳定发展。

晋朝官制的其他重要官职

以中枢官而论,晋初不置丞相。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改司徒为丞相。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罢丞相,复置司徒。其后,宋,齐,梁,陈各朝,司徒与丞相(相同)废置不一。《通典·职官三》云:晋惠帝永宁元年,废丞相,复置司徒。(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罢司徒,而丞相则与司徒不并置矣。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掌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之职……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始如故,亦有相国。齐丞相不用人,以为赠官。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与丞相并为赠官。晋之丞相如赵王伦、梁王彤、成都王颖、南阳王保以及王敦、王导等人,都是独揽大权。他们上胁天子,下压群臣,不遵守寻常人臣的职分。这种情况是汉末曹操当丞相以来所造成的。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有一种共同的特殊现象,就是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两晋诸王及王敦、王导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设,并非定职,有时在制度上不设这种官,而在习惯上有这种官。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因为其他宰相,可能不处理日常公务,也可能不问小事,录尚书事则是一切公文都必须经他审阅,即使是威望极重的权臣,也不能不兼此称号,才能保证事权的高度集中。 这是曹魏的旧制。凡是开府仪同三司,都是位从公。开府仪同三司有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若是左右光录大夫、光录大夫开府治事的,都算是位从公。所谓“开府”,是指开设府第,设官置吏;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八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骠骑以下及诸大将军,既不开府,又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东晋元帝建武初置督军御史,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为次,督诸军为下。持节将军以使持节为上,持节为次,假节为下。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之官;持节有权杀无官位的平民,若在用兵作战时,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诛杀犯军令的人。 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廷、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省光禄勋,并入司徒。孝武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再置光禄勋。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东西督冶掾(冶,各本作“治”,殿本作“冶”,《职官分记》卷19引也作“冶”,今从)等。到东晋,省卫尉。太仆,统辖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自东晋以后,太仆或置或省。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大鸿胪,所统辖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据《晋书·职宫》载,光禄勋也辖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东晋以后,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宗正,掌管皇族宗人图谍,又统太医令史,另有司牧掾员。东晋哀帝时并入太常,太医归门下省。大司农,统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以及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东晋时,哀帝省去襄国都水长,孝武帝复置。少府,统辖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以及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自东晋以后,只置一尚方。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剩

东晋面对大量南迁的汉族是如何安置的?

东晋接纳了南迁的汉族。古代人口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所以东晋很好地安置了南迁的汉族,以增强国力。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时代特征:深层的**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人口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其一,深层的**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剧烈运动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北朝:十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南朝:东晋,宋,齐,梁,陈。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南朝指宋、齐、梁、陈,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何谓东晋的门阀制度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东晋时期,皇权微弱,**和地方政权又高门士族把持,如王氏、庾氏、桓氏等。次等**士族为政权的主要**支柱。具体可参看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一书及祝总斌先生撰写的《门阀**》长文(收入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七册)

百度--您的访问出错了 .p1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宋体"; } .f12 {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0px; } .p2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333333; }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百度更多页面,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访问百度帮助中心获得解决方法


©2013 Baidu 免责声明

东晋行政区划的州郡县的差异

州郡县有大小、高卑之差别,扬、荆二州地位最重,号称“二陕”;江、南兖、南徐诸州皆属重镇;交、广、宁等州远处边陲,地位较卑。梁制诸州佐吏“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员”。天监(502~519)中,诸州佐吏以班多者为贵。其中以扬州最多,南徐州次之,荆、江、雍、郢、南兖五州又次之,湖、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又次之,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又次之,越、桂、宁、霍四州又次之。陈代诸州中,扬、南徐、东扬三州为三品,荆、江、雍、郢、南兖、湘诸州四品,豫、益、广、衡、青(领冀州)、北兖、北徐、梁(领南秦)、司、南梁、交、越、桂、霍、宁等州五品。郡亦有大小远近之异。梁制,郡守及丞各为十班,丹阳、吴郡、会稽等郡,同太子詹事、尚书班,高凉、晋康等小郡,三班而已。陈制亦丹阳、会稽、吴郡、吴兴四郡,地位特高,为五品,其他郡、国领户万户以上者六品,不满万户者七品。县也有品级之分。东晋偏安江左,南北构兵,疆域广狭无常,政区建置亦因而有增减。太元八年(383)肥水之战前,前秦统一北方,奄有淮河以北及巴蜀之地。东晋唯有扬、荆、江、广、交、豫、徐、兖、青、冀、司、幽、并、益、宁十五州。其中兖、青、冀、司、幽、并、益诸州本土沦亡,为侨州;其他诸州,也有侨郡县。义熙(405~418)中,北灭南燕,西定谯蜀,西北灭后秦,东北有今山东半岛,西北有关中,北抵黄河,西南至今越南横山,统有扬、北徐、幽、冀、东秦、青、并、兖、豫、江、北青、司、荆、北雍、秦、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雍、梁、徐、北兖等二十五州。其中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州为侨州,其他诸州中也有侨郡县。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侨置郡县的概述

标签:宠物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