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常识

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长城的建造规模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对比)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长城,这就是“**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

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长城,这就是“**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建长城?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

为什么建造长城?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作用有多大

我们历史老师今天才讲了的:
长城抵御外族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一处击破后,中原无时不受到偷袭.不然就不会有汉武帝花大部分时间用来抗击匈*了.可见抵御效果并不好.历史上也几经修补.
反而,它劳民伤财,阻断了中原以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长城以外的地区的落后. 甚至成为后来**史学家 用来 判定中国与俄罗斯疆域的依据(即蒙古并不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是以长城为界).
但我认为:长城在今天在促进地方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长城和运河的作用.规模.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英文名称: The Great Wall)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 200-001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经**、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中国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
蒙,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防御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广大人民谢印,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词堂遗址尤存。

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用以通航、灌溉、供水或导流,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世界各国均重视运河的开拓。中国的运河建设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 为沟通湘江和漓江之间的航运而开挖了灵渠。中国的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又如美国密西西比河、哈得孙河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间均有运河相通。苏联将莫斯科河、伏尔加河、顿河以及里海、黑海、亚速海、白海和波罗的海用运河连接起来,组成了航道网。已开始建设的德国美因�多瑙运河完工后将使欧洲13个国家的河流连接成网。
[编辑本段]历史
古代河流的改进和人工水道的建设,都是为了灌溉。早在西元前7世纪,亚述人便开了一条运河,长80公里(50哩),宽20公尺(66呎),引入淡水;前5世纪波斯凿通尼罗河至红海的运河;埃及曾於尼罗河设坝防洪,并在广大盆地建立灌溉系统。前3∼西元1世纪,中国开河工程给人印象更深。突出的有广西的灵渠,汉代京城长安至黄河的水道和河南省的老汴河。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运河,610年已有960公里(600哩)通航,使谷物能从长江下游和淮河运到开封、洛阳。这些运河水位变化平缓,约每隔4.8公里(3哩)设一石墩或木柱闸门,用来蓄水或放水,以控制水位。12世纪,商业扩大,促进欧洲运河建设复兴和改善。1373年荷兰建成一座蓄水闸,设内外闸门控制水位,这种方法在14世纪被普遍采用。中国运河建筑走在欧洲前面。1280∼1293年,由淮安到北京的大运河北段建成,全长1,120公里(700哩),流经山东丘陵地带的一段,沿途山峦起伏,是最早的越岭运河。
人字闸门的发展,预示16∼17世纪运河扩建时期的到来。法国的布里亚尔(Briare)运河於1642年竣工,该河水位升高39公尺(128呎),流经高原,然后降落81公尺(266呎)注入卢万(Loing)河,共设40座水闸,其中用6座梯级闸门来克服卢万河至罗尼(Rogny)河间的20公尺(65呎)落差。欧洲运河时代,始於17世纪末。这期间各国水道建设的主要成就,计有英国於1761年建成通航的布里奇沃特(Bridgewater)运河,在铁路时代到来之前为英国半世纪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后又完成贯通全英的大干流运河(Grand Trunk Canal),给向欧洲市场出口提供水运便利。法国建筑**运河,连接罗亚尔河和索恩(Saone)河,完成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的欧洲第一条内陆水道。中欧於1840年建成路德维希(Ludwig)运河,构成莱茵、美因、多瑙3条河流航道的一部分。1718年,全俄规模的运河水系,通过尼瓦(Neva)河和窝瓦河,已接通波罗的海和海。到19世纪,它还集中全力连接窝瓦河、聂伯河、顿河、杜味拿(Dvina)河和鄂毕河等上游的航运。美国运河建筑起步迟,但发展快。19世纪初,仅有运河160公里(100哩),到19世纪末,航程已逾6,400公里(4,000哩)。主要工程有1817∼1825年纽约州开凿的伊利运河,全长580公里(363哩),共建船闸82座,它开发了中西部大草原,促进工农业生产,造成纽约优於其他大西洋海岸港埠的有利地位。1829年,加拿大兴建韦兰(Welland)运河,沟通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使与密西根湖和芝加哥通航成为可能。1834年,美国又於费城和匹兹堡开辟运河,全长630公里(394哩),使萨斯奎哈纳(Susquehanna)河和俄亥俄河接通。
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客轮
19世纪出现了举世闻名的3大运河建设,即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於1784年在基尔湾与艾达(Eider)湖间凿通试航,百馀年后,经过加宽、挖深和裁直,全长95公里(59哩),使从英吉利海峡到波罗的海的航程,缩短了数百哩。苏伊士运河是由地中海到印度洋的通道,航程远比绕道非洲缩短。全部工程历时10年,於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它是一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无闸水道,全长169公里(105哩)。运河竣工以来,经不断修缮。1954年主航道能航行吃水11.3公尺(37呎)深的大船。该河於1956年由埃及收归国有,1967年以阿战争起,运河关闭,直到1975年才复航。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道,1906年采用高水位设闸的筑河方案开始施工,1914年完工。河长85公里(51.2哩),沿河航道深度最少为11.3公尺(37呎),宽91公尺(300呎)。
[编辑本段]现代水道工程
水道分为天然河流、渠化河流和人工运河3种,各有其特殊问题。天然河流常因水旱冰冻,**作季节性的停航,甚至导致河流改道,形成沙洲。水道工程须侧重加固河床河岸,保持原来河道,其法不外消除支流,统一河道截面,裁弯取直,顺畅水流。在渠化河流上,可建梯级船闸通航,船舶过闸处,设置低坝和闸门,排泄过剩水量。人工运河在穿过山岭和跨越河流、河谷时,运河的河岸和河床须有防止浸蚀、渗漏的保护设施。选择人工运河路线,要为建筑能迅速航行的长距离水平河段创造条件,其船闸建筑可采用梯级式多级船闸,或采用在两闸间相隔一小段河道的梯段式船闸。蓄水库的建设应有向高处供水的高水位水库,弥补过闸泄水和蒸发的损失;另须建筑低水位水库,以容受船只频繁过闸时所泄入的水量。
渠道设计须注意护岸工程,防护冲刷浸蚀,这对狭窄的人工运河,尤为重要。对浸蚀最大的凹岸处,宜加固河堤,预防决口。同时开宽凹岸,以利航行,但不必全线裁直,天然弯曲经过整修,仍应保留。人工运河的河道截面,至少应为载重船只截面的5∼7倍。**河床的截面一般呈梯形,底部宽度为船宽3∼4倍,河面为6∼8倍,河深必须大於通行船只的吃水深度。
在渠化河流和人工运河上,水道包括由蓄水坝形成的一系列梯级水位,轮船由船闸通过。船闸是一个矩形水槽,两端可以启闭,用来充水放水。当船闸充水达到上河段水位时,上游闸门开放,让船进闸;上游闸门关闭后,排水使船闸内水位与下河段水位相等,然后打开下游闸门。充水放水的流速受排水渠和泄流孔大小的控制。同时水槽内水的扰动程度,取决於泄流孔的数目和位置,工程设计要求扰动程度小而流速大。水槽的尺寸视航行船只的大小而定,从英国狭小运河上的长21公尺(72呎)、宽2公尺(7呎)的水槽,到欧洲能通行1,500吨轮船的195×12公尺(650×40呎)水槽;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的水槽面积达360×33公尺(1,200×110呎)。在渠化河流上,当前趋向於加深水闸的深度,凡与水电大坝结成一体的船闸尤其如此,如隆河的栋泽尔-蒙德拉贡(Donzere-Mondragon)船闸水深达24公尺(80呎)。人工运河以蓄水为主,通常水深不超过6公尺(20呎)。船闸位置要选在具有良好进口航道而视野或航行不受限制的地方,在运输繁重或推顶船队航行之处,应筑进口闸壁,内设船舶过闸等候处和避潮处。闸门必须非常坚固,足以克服上下河流水位差引起的水压。为了解决过闸种种困难,近年欧美有所创新,改用机械装置代替船闸设备。1962年德国在亨里兴堡(Henrichenburg)的新式起重机能提升1,350吨的船舶;美国曾於德拉瓦和哈得逊两河间的运河上建筑一系列升船斜面,能通过80吨的船只;在欧洲,比利时的升船斜面能通过1,350吨的船只,倾斜度为1:21,升高66公尺(220呎),可取代17座船闸。
[编辑本段]运河分类
运河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海运河。位于近海陆地上,沟通内河与海洋,或海洋与海洋,主要行驶海船的运河。如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②内陆运河。位于内陆地区,供内河船舶通航的运河。
③设闸运河。运河内设有船闸以克服水面比降大的运河。
④无闸运河。水面比降较小,不设船闸的运河。
⑤跨岭运河。运河跨越分水岭或山丘时,为了减少开挖工程量 ,常在两侧山坡上建船闸,越过山岭的运河,如苏联的伏尔加-顿运河。
⑥旁支运河。用于沟通厂矿和附近航道,而开挖的支航道。
[编辑本段]运河选线
运河选线直接关系到运河的工程投资和航运综合效益,因而应满足:
①航运路程短、运费省。
②工程造价低。
③管理维护方便和费用少。
④综合经济效益高。一般应考虑线路顺直,尽可能利用现有河道以减少工程量;避免跨越高山、河流、道路等以减少建筑物数量;避免通过地质破碎地段以减少水量的渗漏损失;须有充足的供水水源。
[编辑本段]运河断面
运河的纵坡应在通过最大输水流量时,最大流速不超过船舶航行允许流速和土质的不冲流速。为了减少纵向坡降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长运河长度。
②建造船闸和升船机,以集中克服水位落差。两者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运河横断面的基本尺度,包括底宽、水深和边坡坡度等,应根据保证船舶航行要求和工程完全以及造价省的原则确定。运河断面系数 n(运河的过水断面积与船体中部水下横断面面积之比)与航行阻力成反比,n 值越大航行阻力越小。船速增大时,为减少航行阻力所需的n值也应增大。n值增大,运河开挖的工程量也增加 。一般n值应不小于 7,德国的美因-多瑙运河采用7.4。
[编辑本段]运河护坡
水流冲刷、雨水侵蚀以及船行波的拍击,对运河岸坡都将产生破坏作用,因而必须对岩坡进行保护。船行波是使运河岸坡破坏的主要动力 。一般运河两岸均需要护坡,工程量很大。船行波是由于水体受到行驶中的船体挤压,流速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波浪。船行波传到岸边时,波浪沿岸坡爬升,使岸坡受到很大的动水压力作用而可能导致坍塌破坏。一般运河的护坡范围应根据运河中的水位变化幅度和船行波的波高确定。
常采用的护坡形式有:
①抛石和砌石护坡。
②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护坡。
③土工织物护坡。
④沥青和沥青混凝土护坡。
⑤垂直岸壁等。
[编辑本段]运河建筑物
运河上的建筑物一般有:
①克服集中水位落差的船闸和升船机等通航建筑物。
②用以解决运河水源不足时的供水建筑物。
③运河担负防洪和排灌任务时的泄水建筑物和输水建筑物。
④码头。
⑤桥梁。
⑥与天然河道的交叉建筑物,如渡槽和隧道等。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的运河
中国古代的人工水道。
先秦
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巢肥运河,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鼎中原”的需要,而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应当是见于《史记》、《水经注》等**载的中国最早的运河,荆江运河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的扬水连接起来。巢肥运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与流入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的施水连接起来。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颍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长城是哪位皇帝建的?当时其作用是什么?

**长城是秦始皇首先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 扩展资料 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驻军联系。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长城与运河的建造规模作用及历史地位

标签:宠物爱好